果然,周慶帝話一出,就見北夷使臣微帶挑釁道:“輸的一方割讓邊境百裡之地,給勝的一方,皇上意下如何啊?”
周慶帝心下一沉,果然前幾次的武鬥失利,讓狼子野心的北夷覺出了大周勢弱。
此時若是應下,以前幾次的情況來看,大周輸得可能性高達七成。
若是不應,豈不是在四國麵前示勢弱,告訴他們大周慫了。
周慶帝一時心下兩難,猶豫不決。
北夷,東陰,南青,西秦四國隻是大周鄰國,並不是屬國。
當年太祖打江山時,曾經威名遠播,聲震四海。
那時的四國周,每日都提心吊膽,生怕太祖帶人打過去。
可太祖平定大周時,百姓因為被長年的戰亂波及,導致民不聊生。
那時實在不是再興戰亂的好時機,所以哪怕當時太祖也想趁著這股勝利東風,再進一步拿下周遭四國,可無奈於錢糧不足,軍需後繼無力,最後隻得借著殘存的餘威,同四國訂下百年盟約。
百年內四周不許對大周用兵!
初聞這條盟約時,四國皇帝勃然大怒,覺得周太祖異想天開。
可周太祖態度十分強硬,直說若是他們不答應,就馬上揮師過去。
四國聞言立馬慫了。
雖然開戰,他們不一定會輸,但周太祖那時軍隊,銀糧緊張,而他們國內卻是一片升平。
正所謂哀兵必勝,他們平靜了許久的軍隊,自然乾不過剛經戰火洗禮的周軍。
而且那時的大周境內一片荒蕪,百姓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實在無利可圖,根本不值得耗費人力物力去打。
況且一旦開戰,勝負難料,到時周邊三國再有點什麼其它心思,他們可就得腹背受敵了。
幾經權衡之下,四國皇帝不得不捏著鼻子簽下這份百年之約。
可四國皇帝也不是傻的,哪願乖乖被大周鉗製百年。
周太祖是厲害,可他後世子孫是個什麼樣,可就難說了,若是碰上那麼一兩個無用的,可不就是他們的大好機會。
所以四國要求,每三年舉行一次武鬥賽,名為聯絡感情,實為試探。
周太祖當然清楚他們打算,可他強硬的樣子也是裝出來的。
誰願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跟人拚個你死活,弄得兩敗俱傷,依當時大周的情況,拚了真的不一定會贏。
他賭的不過是四國,太平日了過久了,不願多生戰事。
裝出那強硬樣子,也不過是為了震攝四國,給大周一個喘氣和休養生息的機會。
周慶帝目光淩厲的看著北夷使臣,久久不語。
被周慶帝盯著的北夷使臣卻絲毫不怵,大周如今什麼樣,他們早就心知肚明。
誰叫大周前兩任皇帝搞什麼重文輕武,在他們的“英明”領導下,大周的土兵可沒有當初周太祖時的血性。
至於領兵將領,除著護國公毛德明之外,大周也沒有什麼可用之將。
隻要大周皇帝不願開戰,他們有的是辦法挑起他們內鬥,讓他們自己把毛德明拉下馬。
北夷使臣眼中的誌在必得太過刺眼,周慶帝略一沉吟,心下已然做下決定。
“好,此事朕應了。“
這句話,周慶帝說得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