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皇宮的那本《山海經》上記載,顓頊帝是昌意的孫子,他的父親是昌意的兒子韓流。
而從錢家帶回的那本殘破《山海經》上,並沒有提到韓流,而是和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一致,說顓頊帝的父親是昌意。
至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以後永遠都不會知道了。
顓頊帝的母親,是巫族曆史上,第一次和人類聯姻。
當然那些脫離族群的不算。
但這次聯姻,巫族也是迫不得已。
那個時候的巫族還在人間流浪,為了隱藏身份,他們不稱巫族。
而是蜀山氏,自成一個部落。
沿襲一貫的傳統,他們很少與人類接觸,在人類的紛爭中也都保持著中立。
當然,能夠保持中立,也是因為他們本身夠強大。
那個時候,黃帝剛剛平定了天下,天下看似統一了。
但這隻是表麵,表麵之下可是暗潮洶湧。
為了鞏固這統一,黃帝把他的二十多個兒子派往了各地。
而昌意則是去了若水,也就是巫族居住地的附近。
若水以前可是神農部落的地盤,神農部落的首領稱炎帝。
阪泉之戰後,雖然黃帝打敗炎帝,讓神農部落歸順,並形成了炎黃聯盟。
但神農部落是被打服的,內心可不見得會服。
後來神農部落的後裔共工和顓頊爭奪帝位,失敗後怒觸不周山。
這件事情也證明了,神農部落並沒有真的心服口服。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黃帝把昌意派到這個地方,心裡自然知道他的處境。
為了給他找個靠山,於是就提出和蜀山氏聯姻。
不管過程如何,這聯姻最後還是成功了,也就有了後來的顓頊帝。
顓頊帝當政期間,民間盛行求神問卜,可以說,那是個人人都覺得自己能通神的年代。
無論遇到什麼都喜歡先卜一卦問問神明。
最後這種行為發展到了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的地步。
比方說,一個農人問卦今年能否大豐收,得到的卦象是好的。
然後這人就沒有以前那麼勤勤懇懇種地了。
彆人問他為什麼不下地,他說神告訴他今年會獲得大豐收,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呢。
這並不是個例,在其他很多事情上,當時的人們也都抱著這樣的心態。
顓頊帝覺得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長此這麼下去,人類肯定就毀了。
於是就禁止民間求神問卜,除了特定的那些人。
可是事情哪有那麼容易,神明在人類的心目中地位很高。
是超過對當時人間帝王的敬畏的。
後來為了斷絕人類對神明的依賴,他就下令毀了通天神樹。
從此絕地天通。
人間也遭受了一場大災難,大地崩裂,神樹所在的那片大地,連同神樹的根基都不見了。
據說是飄去了海外。
據巫蒼說,巫族曆史記載,人神剛分離那會,巫族就有人守護在神樹附近。
隻是後來那些人也不知所蹤了。
不知道是死了,還是和神樹的根基一起飄到海外繼續生活著。
巫族把燭龍放出來,其實也不能說全是為了人類。
畢竟顓頊身上也有巫族的血。
“有人因為這事覺得顓頊帝不敬畏神明,你覺得呢?”公孫問楊戩。
“當時的神明並沒有因為這事降罪與他吧。”楊戩笑著道,“所以我覺得不重要,其他人怎麼覺得也不重要。”
上古諸神本就是因為不怎麼待見人類,才和他們分離的。
說人類是被上古諸神流放的,可能都不為過。
顓頊帝這麼做,或許正合了他們的心意。
公孫眉頭皺了一下,“感覺你說的有道理,可又覺得你說了等於沒說。”
“你直接說我說的是廢話不就行了。”楊戩笑著道。
他不喜歡對彆人進行評價,尤其是不認識的人,還要根據隻言片語去定義。
關於顓頊帝那個時代,時間那麼的漫長,人類卻連本像樣的史書都沒有。
甚至那個時期的人類,因為缺乏史料,都活在了傳說中。
所以楊戩覺得,人類非要定義那個時候的人類,其實並不好。
“我可沒這麼說。你去忙你的吧。”公孫自己還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呢。
當龐太師知道開封府的那個告示的時候,差點沒把手裡的杯子給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