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石油危機的影響,米國在年底的年通脹率飆升到前所未有的13%,利率也來到了史無前例的15%。
米國國內局勢劇烈動蕩。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
在國際局勢如此動蕩的情形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作用便充分的體現了出來。
1979年,黃金市場出現了買方力量大有不管任何人拋出多少黃金就吃下多少黃金的氣勢。
迫於強大的市場購買力的壓迫,米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迫壓縮了原定的黃金拍賣計劃,不久就徹底放棄了這項計劃。
1979年上半年黃金價格引人注目地漲過了360美元\/盎司,但隨後的超越眾人想象力的黃金暴漲令世人目瞪口呆。
1979年夏季,世界通貨膨脹情況迅速惡化,米國政府的債務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從1970年的4000億美元,經過九年時間翻了一番後繼續增長,接近1萬億美元。
1979年下半年,黃金價格不斷刷新一個個百元整數單位,400美元\/盎司、500美元\/盎司、600美元\/盎司、700美元\/盎司。
一個個令人眩目的、以前市場各方都不敢想象的價格被市場力量迅速創造著……
1980年1月,蘇聯入侵阿富汗的事件發生後,黃金價格被推上了有史以來的曆史最高價:852美元\/盎司。
張卿在80年一月開始,便通知之前合作的銀行出貨黃金與白銀,並且十天內必須全部清倉。
同時命令交易員開始做空黃金,將五億美金全部彙入空單寸頭。
換到平時,這種大規模的出貨肯定會將黃金價格打壓下去。
但是現在各種因素彙聚到一起,無數瘋狂的炒金客不斷湧入市場。
每天都有大量的買盤加入,所以張卿的出貨並沒有對市場造成多大衝擊。
十天後,四十五家銀行同時發來了通知,黃金出貨完畢。
平均買入價150美元一盎司,平均賣價800美元一盎司,扣除貸款、利息、手續費之後,純盈利3700億港元。
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