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的時候,周天子就要求各地諸侯因地製宜,不用強行推動嫡長子繼承。雖然周公是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進行的,他本來也有繼承王位的資格,但他交給了侄子,做了表率。
但很多地方還是保持著兄終弟及,長期和嫡長子繼承製度共存。
而且就算到了推恩令之後,皇帝還是保持嫡長子的繼承製度,隻是各地的貴族不用非要嫡長子繼承才行,通常都是誰有能力做官就誰繼承職位。
為了找到有能力的人,鄉紳也是擴大範圍的,一開始從家族中找,然後從親戚中找,最後直接辦學,從鄉鄰中找。
雖然他們也嘗試過推出九品中正製,永遠霸占官職壓製寒門,但失敗了。就好像春秋戰國大宗想要永遠壓著小宗,都沒用。
所以火影中的日向寧次真的是走錯了路,他要對抗的不是宗家,而是嫡長子繼承的封建製度。
而打敗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是推恩令和察舉製。
皇帝任命官員,貴族推選人選,肯定也是需要推選一個能為自己家族謀利的人,如果小兒子比大兒子強,那就應該推舉小兒子。
雖然財產因為推恩令分散了,但隻要官職在家族內,所有人都可以團結在一起,門閥的力量不輸貴族,可謂形散神不散。
兄終弟及、嫡長子繼承、察舉製和推恩令出現之後,雖然主流隻有一個,但其他的繼承製度還是存在的。
不同的家族也可能會做出不同的選擇,總之哪個繼承製度對家族有好處,就選哪個。
在大海上,目前還是嫡長子繼承的封建製度為主流,一些島嶼也有兄終弟及的。就和周朝一樣,哪怕到嫡長子繼承都撐不住了,一些生產力落後的地方依舊是兄終弟及,保持自己的特色。
這就是人類的發展,先進和落後差距很大,而且人為製造的製度終究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環境的變化而不再適合,就需要尋找新的方向。
這個過程必然是血腥的,也是迷茫的,完全不知道應該從哪裡走。
兄終弟及的時代,也沒人提出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時候,也沒人提出察舉製度和推恩令……但最後都提出來了:繼承製不變,萬古如長夜。…。。
至於繼承製度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繼承製直接決定了資源掌控在誰手裡,又如何流動,是不是能和平地流動。
為了財產而殺人,就算是在偵探裡也是主要的殺人動機。財產、愛情、複仇,都是經典的謀殺動機。
財產更是會引發戰爭,《春秋》第一篇‘鄭伯公克段於鄢’就是兄弟兩爭奪家產,而母親還支持兄死弟及。
財產就在大宗之間流動,小宗都沒分,更不要說百姓了。
到了察舉製,小宗終於有機會了,但百姓還是沒機會。到了九品中正製,大宗和小宗聯合成豪門想焊死車門,不給寒門機會。
到了科舉,寒門有機會了,豪門和寒門形成了士大夫,然後士大夫提出‘陛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非與百姓共治天下’,還是要焊死車門……
繼承製度就是掌握資源的人不想放手,想要如種姓製度一樣代代相傳。畢竟貴族的先祖是打贏了戰爭,才獲得了資源,憑什麼給彆人?
哥哥和弟弟,大宗和小宗,豪門和寒門,士大夫和百姓……
博弈一直存在,隻是戰爭打得太痛苦,所以從強博弈變成了弱博弈。繼承製度也一直在擴散,否則弟弟殺死哥哥,那弟弟就變成了哥哥。同理小宗乾掉了大宗,他也變成了大宗……
如果隻是殺來殺去,那殺死了對手,自己也處於被殺的境地,為了不被殺,最終繼承製度也慢慢地發生了變化。
39314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