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八百六十四章各抒己見(2 / 2)

楊冬之死可以說是諸多壓力施加之下達成的, 其中母親對人類的背叛很重要。

小王聽他們以自身經曆述說的背叛和對立,講述了家人之間的矛盾和摩擦, 越發對人類絕望了。人類真的是個沒什麼容錯率的存在,連這麼多優秀科學家也毫無辦法。

其實小王是問道於盲, 有這麼多科學家,多問一點科學上的事情比問社會學要靠譜很多。因為小王心中的理想社會根本不存在, 隻要人類存在分配關係,人類就永遠也不可能有什麼公平可言。因為分配關係是不可能完美的, 也無法讓每個人都滿足。

宗教把分配關係歸於上帝, 希望每個信徒都能接受上帝的分配, 但最後宗教直接分裂成不同的流派。也就衍生了不同的分配方式,各個地區有自己的選擇。

而中原王朝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分配,聖人也不會分配, 那麼分配是給誰?給仁慈的人。不仁是不分配,仁是分配,那麼怎麼才算仁?每個人拿屬於自己的一份,就是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仁,可以把分配權交給他們,仁慈的君子不會多拿,隻會拿屬於自己的。

但如果沒有製約,誰能確保仁者隻拿自己的?靠仁者的自覺麼?這不靠譜,所以孔子的仁在春秋戰國也沒什麼用。一直到漢朝推動天人感應之後,對天子有了製約,貴族世家最終才把分配的裁決權交給了皇帝,但同時他們也會製約天子。所謂天人感應,就是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分配不能皇帝自己說了算,畢竟平時安然無恙大家可以安心賺錢,但遇到了問題的時候就要團結麵對,天人感應就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應, 遇到事情皇帝得背鍋,不能為了解決問題就對世族下手,當然世族也會適當配合一起解決問題。天人感應就是皇帝和貴族的契約。

但天子為了對抗製約,就會不斷提拔新的人才對抗世家,最後形成了科舉,科舉又形成了士大夫階級。士大夫和皇帝就共同決定分配,當然隻有屬於他們的階級才有資格享受分配。

所以為什麼要講道德,為什麼要成為君子?一就是設立人設,讓大家把分配權交給君子。二就是要加入這套分配方式的標準,加入進來就得迎合皇帝和士大夫的價值觀。

總之有分配就有不公平,不管是把分配關係假托於上帝,還是說天地不分配、聖人不分配,仁者分配。其實都一樣,分配是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滿意的。有不滿意自然有反對,有反對就有分歧,有分歧就有對抗。

科學家專業不對口,所以也就沒辦法提供什麼有用的建議。不過他們聊科學就不困了,冰冷的科學是不會騙人的。當然科學家也不見得能掌握科學,在真理丁儀的宇宙裡人類的例子對撞擊就差點毀掉宇宙,還是外星人來阻止了人類作死,並且建立真理祭壇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隻是代價是十秒之後就死掉。

丁儀就是為了看到宇宙的結構,走上了真理祭壇,最後死亡。才有了妻子阻止兒子學物理的事情,在妻子看來物理就好像是迷惑人類的惡鬼怨靈,能讓人失去理智,不惜生命去追尋虛無縹緲的真理。

各個丁儀都是自己行業的精英,基本都是微觀物理學科的了不起的科學家。還有一個球形閃電宇宙的丁儀,他說:“每一個球形閃電都是宏觀原子,所以我們宇宙其實相對於宏觀宇宙而言就是個微觀世界。”這就有點莊子的意思了,莊子說蝸牛的兩根角上有兩個國家,他們天天打仗,打得很激烈,但人去看蝸牛角的國家就會覺得很可笑,不知道他們打什麼。莊子的意思就是換一個角度看,人類也一樣,人類打來打去其實也沒有意義,從宇宙時間的角度來看,人類不過是一瞬間罷了,任何的紛爭都沒有意義。

“是啊,真理比什麼分配關係要更吸引人,若能看到真理,全人類就算在下一秒毀滅又如何呢?”真理丁儀表示隻有真理才值得人類為之奉獻生命,其他的紛爭都不值得,這類似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三體丁儀說道:“人類是人類,自然是自然,自然可以沒有人類,但人類卻無法沒有自然,楊冬的死讓我知道了人類的爭鬥毫無意義,隻有守護自然才有意義,才是人類的意義。”這倒是有點王陽明的感覺了,知行合一。

雖然都是丁儀,但他們的思想都不同。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