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我雖然知道了集體比個人重要,但不能一直強調,因為集體也得尊重個人自由,兩者是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對於仁和禮、正義和公平等品質,也不能太過執著,必須得中庸,否則仁會變成不仁,正義會變成邪惡,必須維持一個邊界。”醫學生表示以後自己要隨時調整自己,做一個中庸之人,做一個有邊界的人。
杜蘭說道:“想法不錯,難度不小,努力吧。”“那麼韮木傑你呢,你還想繼續推廣狠辣,殺死和自己意見不合的人麼?”
韮木傑知道就算自己殺了有棲良平,自己也無法得到真正的勝利,因為他掌握的隻是一種意識形態,必然就會有相反的意識形態存在。這是不可能被改變的,除非他掌握了絕對的大道。
隻有道才是不會被分割的,道是所有矛盾的載體。
就好像儒家和墨家處處相對,就比如選拔人才。如果有兩個人才,一個人才是孔子或者墨子的親戚,而另有一個人才是陌生人,那麼孔子肯定推選自己的親戚,這叫做選賢不避親。而墨家肯定會選擇陌生人,這叫做尚賢不避疏。
孔子這麼選是為了守護禮製,墨子這麼選是為了為天下做榜樣,千金買骨。
儒家和墨家就好像是硬幣的兩麵,雖然他們都是希望恢複秩序,但方法卻不一樣。最後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雖然因為太過理想而沒有實現,但墨子很多的思路還是被延續下來了,被世代使用,並沒有消失,一直和儒家交替出現,比如千金買骨真的是經典的人才選拔方式。
韮木傑很清楚殺了有棲良平根本沒用,他依舊得不到自己需要的聲譽和美人,他的狠辣路線依舊會有反對者。
他一言不發,雖然知道了狠辣的局限性,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改變,因為他在地球一直都是狠辣的受害者,根本沒有學會除了狠辣之外其他的路線。如果不狠,他根本不知道做什麼,這就是老子的局限性,老子無法告訴彆人具體應該如何弘道。
一神教告訴信徒想見上帝,第一不能自殺,第二得虔誠,第三、第四……按照步驟一步步做下去,死後就差不多能見到上帝了。
佛教也告訴信徒要打坐參禪,或者放下執念頓悟,總之這樣、那樣做就可以成佛了。
甚至道教都說煉丹煉氣,可以長命百歲,得道成仙。
隻是老子卻沒告訴大家到底如何才能弘道,他隻是說無為,不要執著於任何的意識形態之爭,因為爭贏了,也隻是暫時的,贏了很快也會輸,就很容易讓人陷入迷茫,陷入一切都沒有意義的虛無主義。
其實老子還是有目標的,那就是國富民強,是春秋戰國所有思想家都追求的目標,百家爭鳴沒有一個人說不追求這點的。儒法墨道都是如此,隻是道家在方法論上很難實現。
墨家和道家在實踐的時候都是有缺點的,所以最後儒家和法家勝出。
韮木傑也迷茫了,因為按照老子的說法,一切都沒有意義,反正自己追求任何東西,最後都會變成自己的反麵,虛無主義不斷冒了出來,槍口也緩緩地落下,隻覺得人活著也沒啥意思,不如給自己一槍好了。
這也是學《道德經的缺點之一,虛無主義。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陷入陰謀思想,就是在不同意識形態中左右橫跳,哪個有利選哪個,沒有任何的立場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