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宇宙是反物質宇宙,是個實驗的好場所,嶽原舟已經傳達命令,讓第一艦隊從其他正物質宇宙運送些星球過來。
就在嶽原舟離開此星域之際,他驚訝的發現戈耳工文明的戴森雲開始變軌。在恒星光芒的照耀下,一片片戴森雲有的開始加速,有的減速,仿佛無窮無儘的結構在計算機的協調下協同動作。
遍布恒星周圍的戴森雲模塊逐漸變軌,隨著戴森雲的變化,原本在宇宙中光度不高的恒星逐漸變亮,那是戴森雲散開的結果。
數月之後,行雲流水般的戴森雲結構從原本層層疊疊球麵無死角環繞,變成隻繞著恒星一麵運動。但依舊裡三層外三層,戴森雲變成這個樣子之後,被它們環繞的恒星看起來就像被裝進兩端洞開的圓筒之中。
此時的模塊化戴森雲就像七百八十萬隻蝴蝶在繞著一顆大圓球做同軸不同向運動,最裡邊的一層順時針,第二層逆時針,第三層順時針,第四層逆時針,第五層順時針,第六層逆時針。顯然,如此層疊交錯是為了將巨型戴森雲結構之間彼此的引力影響降到最低。
如此轉變,使得恒星光芒被戴森雲折射或者反射,從外太空望過去整個恒星仿佛鍍上一層金粉,熠熠生輝,刹是好看。
在動物界,外表看起來色彩豔麗的生物往往是有毒性的,是致命的。
此時的戴森雲結構也不例外,在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張猙獰巨口。那是科技文明工業力量的體現,是宇宙文明智慧的結晶。
而這張巨口麵向的,是那遠在0.15光年外的星際蟲群。0.15光年看起來很近,但對於航速隻有15%光速的星際蟲族來說已算是一個遙遠的距離。
本來也不僅,要是換一個單位,那可就是9486個天文單位了,也就是9486倍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而一個天文單位大約就是1.49億公裡,對比一下才40076公裡的地球周長,就知道什麼叫宇宙尺度了。
當然,除了光年之外,宇宙中最常用也最準確的距離單位其實是秒差距,還有千秒差距,萬秒差距。這是一種古老的同時也是最標準的測量地外恒星距離的方法,建立在三角視察基礎上,一秒差距大約3.26光年。
這種計量單位在宇宙學裡麵其實很常用,如果遇到某人說:那顆恒星距離我們6秒。其實並不是他說錯了,因為他說的其實就是秒差距。
不過基本上在涉及知識不深的科普讀物裡是看不到這種單位的,比如在《時間簡史》裡麵,就幾乎不會出現這種單位,出現得最多的反而是‘英裡’,看的時候你還得換算成公裡,簡直了。
......
言歸正傳,卻說戴森雲變陣完成,此時戴森雲圓筒中心是恒星,而其圓口外不相距大約一個天文單位處,則是一座太空建築,此建築亦是由戴森雲結構組合成的環形構架,一環一環的從頭到尾長達1.8億公裡,靠近恒星一側環形半徑略小,另一側則很大,完全可以容得下一顆月球,看起來就像將蚊香拉開形成喇叭口一般。
緊接著,圍繞著恒星運動的戴森雲結構開始正式工作,強磁場在每一片戴森雲周圍出現,被精心設計好的磁場立刻與其他戴森雲形成的磁場互相協同作用,於是在看不見的宇宙,一個龐大的恒星級彆的強大磁場陣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