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是從宇宙誕生之處的正反物質湮滅不對稱產生,所以嶽原舟的想法很簡單。他想通過這種大規模正反物質湮滅模擬當時的場景,然後從中找出規律。
單純的正反物質湮滅肯定不行,所以他之前才去驗證神舟文明賦予信息的能力。為的就是在加下來的實驗中,添加一些他想要的變量。
比如給實驗區域內的物質添加一道可發生對稱性破缺的信息,其實這種信息對於目前的神舟文明來說還是很難,畢竟這是弱力科技的巔峰體現之一,神舟文明還欠些火候,不過賦予信息提高一些發生的可能性還是可以辦到的。
就這樣,在物質解壓器大規模提供物質的前提下,源源不斷的金屬被賽博坦射線改成變形金屬,緊接著便按照既定模板變形,然後這些一坨坨金屬便與批量生產的特製部件組成一艘艘反物質主力艦。
寒暑易節。
偌大的黑洞附近變成了一個龐大的造艦工廠、太空船塢,一艘艘月球大小的主力艦仿佛湯圓下水一般,進入這個反物質宇宙的星辰大海。
從黑洞提取物質,轉換金屬特性,變形金屬變形...組裝。科技文明的生產力在這裡被發揮得淋漓儘致。
賽博坦射線與變形金屬使得神舟文明的生產能力直接超過同等級的蟲族,甚至連同等級的機械文明都比不過。這顆黑洞仿佛變成了遊戲中的刷兵點,擁有龐大物資後盾的情況下,源源不斷主力艦被刷出來。
當成千上萬艘反物質主力艦被製造出來後,它們便駛向星空深處,捕捉恒星、行星。在這段時間內,無數恒星係被神舟文明以芥子納須彌空間裝備整個捕捉,變成一顆顆小球儲存於倉庫之中。然後返回實驗基地,等待下一步的行動。
S星係直徑大約六萬光年,恒星數量大約四百八十億顆,在經過神舟文明地毯式捕捉之後,其棒旋懸臂直接空出了一片廣度八千多光年的恒星荒漠區。
如此一番動作後,終於有足夠的物質進行湮滅實驗。
但是湮滅嘛,有了反物質必須還有正物質。這個宇宙當然沒有正物質,所以嶽原舟便讓第一艦隊從靈籠宇宙運。
原本他是想從超神宇宙拿的,但想到歸零者要在那裡做實驗,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不過他覺得都一樣,反正是都正物質。
於是不久之後,一顆蘋果大小的圓球被送到嶽原舟手中,他透過裝備的觀察孔向內望去,裡麵是一個恒星係。如今被空間等比壓縮收納於圓球之中,在他觀察的時候,便有設備為他提供此恒星係的數據。
這是一顆年齡大約有吧億年的恒星,顯然它是一顆處於少年時期的恒星,在它身上裡有大量的恒星早期特征。在它的軌道上擁有一顆岩質行星和兩顆氣態行星,最近的一顆是岩質行星,距離恒星隻有三千多萬公裡,它的質量為地球的0.7倍,體積與火星相當,這顆行星被恒星引力鎖定,有一麵永遠麵朝其主序星。
再往外便是一顆1.2倍木星質量的氣態行星,第一顆岩質行星與這顆巨型氣態行星還有其主序星第三顆行星形成軌道共振關係,比率是8:5:3,既這顆氣態行星繞主序星五圈,第三顆行星則公轉三圈,岩質行星繞八圈。
這種三個或三個以上天體軌道相互之間共振整數,那麼便可稱之為拉普拉斯共振。
這種形式存在的行星在宇宙中並不少見,就比如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的軌道共振便是這種形式。所以嶽原舟也僅是看了一眼,並沒有覺得很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