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良有些動容道:“得公永遠是安泰的老大哥,這點毋庸置疑。”
兩人此時已經心知肚明,桂省太小,容不下兩種聲音。兩人真正的矛盾是陳德良和李中義的理念不一致,陳德良清楚地知道桂係最後的結局,他不能忍受曆史在自己身上重演。
李中義則認為陳德良是不甘屈居於自己手下,對此他也無可奈何,天高海闊,人各有誌,這些事情強求不來。
生性寬厚的李中義沒有在陳德良還弱小時妒忌賢良,限製他的成長,反而儘可能地給機會,人儘其才,讓陳德良的潛力得到充分的開發。
現在陳德良已經強大到能獨當一麵,他更不願意將其束縛在身邊,這有違兩個人的意願。
兩人似有無限的話要說,卻又默契地欲言又止。李中義可能在歎息陳德良年輕氣盛,天下很大,可道路不見得總是平坦的,年輕人得意時的誌向很容易就在處處碰壁後消失掉。
陳德良何嘗不惋惜李中義空懷雄心壯誌,為之奮鬥半生卻不得其門。
借著酒意,似乎是忘了尊卑,兩人如同老朋友般勾肩搭背回到了軍營。
唐山誌剛來就接管了這邊的軍政事務,李中義對此沒有表現出任何異議,陳德良更不會有意見。
目前為止,長沙已經集結了第七、第八兩軍的大部分人馬。唐山誌一直被吳佩孚的部隊壓著打,好不容易在北伐軍的撐腰下出一口惡氣,他是不願意就此罷手。
七月中旬,黔省新加入北伐軍的兩個師,由黔東向湘西進軍。這意味著北伐軍的左路將再無顧慮,可以專心將戰略目標放置在中路和東路。
不久之後,第一、第三、第六各軍也紛紛抵達湘贛邊境,雙方已陳重兵於交界處。
幾個軍長經常派人交流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唐山誌和李中義的想法初期一致,兩個都認為應當一鼓作氣,拿下武漢,將吳大帥徹底驅逐出湘、鄂兩省。
李中義是覺得吳、馮等人正打的不可開交,是進軍北方的好時機。唐山誌則認為能借助北伐軍將勢力擴張到鄂省,那是求之不得、再好不過的事情。
兩人還特地詢問過陳德良的意見,得到的答複當然是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