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北戎還隻是一個中型部落,生存之道唯有緊緊依附在王庭左右,靠著王庭的施舍和保護,才能得以存繼。
也正是這種生存壓力,使得北戎部落裡湧現了許多能征善戰的猛將,呼延拓的父親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那個時候的魏朝,也並沒有糜爛到如今這等田地,上一任皇帝在位時,曾組織過兩次大規模北伐,其目的就是想要將草原部落向北驅逐,最好是徹底趕出靠近魏朝的這一片草原,好讓邊境能夠安居樂業。
三十多年前的那次大戰,正是魏朝組織的第二次北伐。
呼延拓的父親還不是北戎的單於,和小哈木耳的父親老哈木爾同為一軍將領,聽命於王庭可汗麾下。
在戰爭進行到最激烈的階段,老哈木耳為了掩護另一支部隊向魏朝側翼轉進,一時不慎落入魏朝軍陣的包圍之中。
在草原上騎兵被重步兵包圍,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重步兵隻需要抗住傷亡,逐漸收緊包圍圈,迅速壓縮掉騎兵賴以生存的衝鋒距離,那麼包圍圈裡的騎兵就隻剩下死路一條。
眼看情況緊急,老哈木耳放出通訊用的蒼鷹,向距離他這一部兵馬最近的北戎求援。
呼延拓的父親收到求援信息後,並未及時帶隊趕到增援老哈木耳,而是動了小心思,準備利用老哈木耳被圍困,魏朝重步兵如陷泥潭不便調動變陣的契機,親自帶隊衝鋒從側翼鑿穿了魏朝中軍的防線,直奔中軍大帳而去。
按照呼延拓父親的說法,當時他的北戎戰旗距離魏朝中軍帥旗僅有百米之遙!
如果一切順利衝過這一百米的距離,大概率能夠一鍋端掉魏朝的中軍指揮體係,活捉或是斬殺魏朝軍隊主帥於馬下。
可人算不如天算,呼延拓的父親小瞧了魏朝軍隊的抵抗意誌,也高估了老哈木耳的肚量。
當呼延拓帶隊鑿入魏朝中軍叢中,受到魏朝兵卒阻攔,衝鋒速度越來越慢,銳氣越來越弱的時候,老哈木耳並未如呼延拓的父親所預料那般,要麼尋一處薄弱方向抓緊突圍,要麼跟隨他的步伐,朝魏朝中軍大帳的帥旗發起衝鋒。
那老東西反而收縮兵力,故意避戰導致魏朝包圍老哈木耳的重步兵壓力驟減,得以抽調精銳部隊回防中軍大帳。
這麼一來,呼延拓父親的計謀落了空不說,老哈木耳也錯失了最佳突圍機會。
雙方兵馬和魏朝的重步兵攪在一起,鏖戰整整持續了四五個時辰,當天色將晚王庭援軍大部趕到的時候,北戎原來的六千騎兵隻剩下不足兩千,老哈木耳的七千人更是隻剩下六七百號還能動彈的。
經此一役,雖然二人都保住了性命,但是這個梁子也算徹底結下了。
從那往後,老哈木耳借著受可汗器重,逐漸掌握王庭的軍隊大權,稍有機會就明裡暗裡找北戎的不痛快。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老哈木耳因為衰老,不得不退下一線,逐步將權力移交給小哈木耳為止。
回想起這些種種,呼延拓可謂是牙呲欲裂。
站在他的立場上。
誠然,當年父親趁人之危,貿然將人家當成誘餌置之不顧的行為,很是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