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以卑職舉劾高官(1 / 2)

王忠嗣這次離京,要帶走三個姓郭的,郭虛己,郭英乂,郭晞。

那麼李琩自然就要來送一送自己的幕僚郭英乂了。

離京的隊伍大約三百多人,其中一半是王忠嗣的幕僚,也就是他的軍師集團,剩下的,是他從長安自行辟易的一些具備某些特長的候補官員。

這些候補可都不是一般人,他們大多是科舉出身,隻不過眼下吏部沒有缺,輪不到,可總閒著也不是個事,所以經常被各藩鎮節度使召入帳下,以期用另外的方式嶄露頭角。

自從開元二十年以來,由於邊境用兵愈烈,財政愈發緊張,李隆基開始不斷的削減內地府兵數額,同時大量靠著科舉上來的士子,也無法得到合理的安置。

這就導致失業的進士越來越多,杜鴻漸有個宰相的族叔,才混了一個王府幕職,可以想象那些沒有背景的人,自然境遇更慘。

逐漸的,科舉考試的難度大增,而大量考中又無法安排的士子,形成了一股大唐獨有的風氣:宦遊。

也就是極為頻繁的工作調動,或遠涉山川,任職邊郡窮邑,或遭貶謫,飄零四方,或者沒工作,四處奔波投簡曆。

曆史上開元天寶時期,大量的名人,如李白、高適、岑參、王維、綦毋潛、儲光羲、崔顥、杜甫等等,基本都有宦遊經曆。

而天寶年間李林甫搞出來著名的“野無遺賢”,並非是真的是嫉賢妒能,實在是朝廷安排不了啊。

他再小肚雞腸,也不會將剛剛入仕的年輕人放在眼裡,不過他那次乾的確實有點離譜,你好歹錄取幾個意思意思,一個不要,斷了士子們的上升渠道,全跑節度使那邊去了,這才導致安祿山兵強馬壯。

而王忠嗣這次離開,朝廷又賦予了他一項新的權利,兼任朔方營田使,而且還是李林甫提出來的,聖人也準了。

看似是給了王忠嗣在朔方,更大的行使職權,實際上是告訴王忠嗣,彆特麼總惦記著跟朝廷要錢,自己想辦法。

營田使,就是掌管藩鎮屯田諸事,這是一種搜刮之權,不能以字麵意思去理解。

李琩在長安城郊外,遠遠看到了這支隊伍出了城門,其中一些人氣質斐然,一看就不是平凡之輩,可惜李琩都不認識,也叫不上名字來。

王忠嗣策馬在前,見到官道旁駐馬而立的李琩,隻是眼神一掃,便轉移了目光,絲毫沒有打招呼的意願。

李琩剛剛用張二娘狠狠惡心了太子一把,導致整個太子黨眼下的士氣非常低落,就連區區十萬貫都沒幾個人敢去爭,李適之也察覺出聖人對太子的不滿,明明答應幫忙,結果失信了,王忠嗣如今很頹喪,看李琩也越來越不順眼。

巧了,李琩看他也不順眼。

我不會因為你在曆史上的名聲不錯,就刻意巴結,也不會因為李林甫臭名昭著,就與其疏遠。

我隻結交那些對我有用的人,很顯然,王忠嗣非但無用,還會是個絆腳石,李琩將來若是有機會,完全不介意收拾掉對方。

什麼王忠嗣在,安祿山就不敢反,李琩認為純屬扯淡。

曆來造反的人,人家都是直接衝著皇帝去的,皇帝都不在乎了,誰還在乎你一個大將死沒死啊。

郭英乂脫離出騎隊,過來與李琩等人打招呼,本就瘦弱的他,這次也是輕裝上陣。

在大唐軍中,有嚴格的規定,體重超過某種程度,是不準騎馬的,給戰馬造成負擔不說,還會拖累整個隊伍。

所以軍伍之中,幾乎沒有胖的,王忠嗣也一樣。

“唉......大將軍這兩天心情不太好,聽說高將軍私底下找他,訓斥了一頓,”郭英乂這小子,也是什麼都不瞞李琩,大膽說道:

“忙活了半天,還是一樣的結果,還惹怒了聖人,我們私底下一直在勸,也勸不動他。”

杜鴻漸笑道:“你小子背地裡不要亂說話,軍伍不比它處,口風要緊。”

“我也就是跟殿下發發牢騷,”郭英乂撇了撇嘴,道:“這次大將軍屬實是有些糊塗了。”

李琩忍不住拿馬鞭朝著郭英乂甩了一個假動作,後者下意識就閃。

“你一個新卒懂什麼?”李琩笑道:

“到了軍中,少說話多做事,多聽多學,興許等你再熬個十來年,就知道人家王忠嗣到底是怎麼想的了,現在且嫩著呢。”

郭英乂畢竟是年輕人,何人年少不輕狂,經曆的多了,見識的多了,慢慢會成熟的。

不要對年輕人有太大期望,什麼年紀就是什麼性格,王忠嗣在郭英乂這個年紀的時候,不也是傻乎乎的單騎衝陣嗎?

智兵不勇,王忠嗣能活到現在都是個奇跡。

他們這邊在聊著天,王忠嗣也不催促,畢竟他知道郭英乂是李琩的人,此行一彆,相見無期,他從來不會阻止從軍之人與親友道彆。

而他也更不會就此排斥郭英乂,朔方那麼多將領,哪個背後沒有人?

但是隊伍中有一名年輕人,卻是猶猶豫豫,時而停馬眺望李琩這邊,又時而繼續前行。

終於,郭晞最後還是下了決心,向王忠嗣通稟一聲,策馬朝著李琩他們這邊奔來。

聽到背後的蹄聲,郭英乂回頭望了一眼,旋即笑道:

“那人便是殿下未來的妻兄,姓郭名晞,乃郭子儀次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