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增加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劉晏說道,“但下官認為公廨錢的嚴格實施才是更重要的原因。”
“公廨錢?”李倓愣了一下,忽然想起來這麼一件事。
公廨錢是隋唐的官營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起源於隋文帝楊堅時代。
顧名思義就是官府放貸民間,取利息,作為給諸州官吏的俸祿補充。
《隋書·食貨誌》記載:回易生利,以給公用。
唐初武德年間,也沿用了這個製度,由諸司令史經營,稱為“捉錢令史”,每人以四萬至五萬文為本錢,月納息錢四千文,供官吏每月的料錢。
之後也都保留。
不過這個製度的爭議很大,因為牽涉到錢的放貸和回收。
眾所周知,在古代,錢一旦跟權綁在一起,許多原本好的東西,都會變得不那麼美好。
大唐的公廨錢也是如此。
例如大唐就出現過地方官以強行攤派的“抑配”方式舉錢生息,年利息加勞費,有高達百分之百者。
這種就是該要借貸的地方借不到錢,不想借錢的地方“被自願”借錢,利息還非常高。
又有隨便立借貸契約的,讓某某“被自願”成為借貸人,代代相傳,代代要還。
這都是在大唐真實發生過的。
劉晏說道:“隻需要嚴格執行公廨錢,將錢借貸給需要的人,加上農具數量地增加,老百姓自然會有很高的熱情,自然會有更多人實施勞作,不打擾百姓,百姓自己耕種、收獲,有了糧食,百姓又怎麼會故意拖欠官府的稅呢?”
顏真卿點了點頭,說道:“萬事說難也難,說簡單卻也簡單,許多不合理之事,隻是因為沒有人去認真做,認真去做了,一些事,就能變好。”
劉晏說道:“清臣說的是,我隻是認真地去做了一件朝廷原本就規定要那般做的事,沒有其他很高深之處。”
李倓卻說道:“這世間,能認真去做一件事的人,還有多少呢?”
但說被私欲掌控,還會認真嗎?
無欲則剛,無為即有為。
能做到不去私奪,不去乾涉的,難上加難。
顏真卿和劉晏說這事簡單,那是因為他們心中並無私念,所以簡單。
兩人聽了李倓的話,也不由得點頭,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心中何嘗不是想乾出一番事業的人呢?
李倓又說道:“溫縣公廨錢夠嗎,我聽說一些地方官員,更願意將錢貸款給商人,而不是農民。”
“公廨錢的數量不夠,下官用布料代替了一部分,不瞞大王,還有一部分是惡錢,下官知道惡錢有違朝廷,但它卻實實在在解決了實際存在的問題。”
劉晏也很坦誠,他繼續說道:“大王若要因為這件事責怪下官,下官不敢有絲毫怨言。”
李倓卻點了點頭,說道:“你做的並沒有錯,本王為何要責怪你?”
“但惡錢終究不為朝廷所容。”
“朝廷不容惡錢,卻又沒能解決民間錢幣的問題,難道這些問題就擱置在那裡,不去管它們了嗎?”
李倓又說道:“將惡錢全部廢除、嚴禁,本朝不是沒有過,那個人因此丟了宰相的位置,這說明惡錢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應該野蠻地嚴禁。”
“大王深明大義,下官受教了。”
“不瞞你說,本王此次召你來,就說探討錢幣一事。”
“下官隻是溫縣縣令,對錢幣之事不甚了解,大王可能所托非人。”
“你在溫縣治民如此之好,又將公廨錢處理得當,本王認為你是最合適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