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菲獎修改規則!(1 / 2)

“時代在變化,數學獎也要與時俱進。相信很多同行提前聽到風聲了,我在這裡拋出準確消息。”

“1966年,菲獎其實變革過一次了,當時考慮到數學分支的增多,國際數學家大會決定,把每屆獎章數由兩枚增加到四枚,也就是最多一次能有四個人拿菲獎。”

“今年我們要再變革一次,這次不改獎章數,改時間!”

“總共要改兩個時間!”德維特豎起兩根手指。

“頒獎時間要改,前沿數學正變得越來越複雜困難,解決數學問題的周期也在延長,因此我們決定將四年一屆改為五年一屆!”

“這一變化從今年開始,今年要頒發一屆,下一屆等五年後。”

德維特話音剛落,場上一片嘩然。

眾多數學家情緒頓時糟糕起來,這意味著拿獎難度又變大了,每個人職業生涯裡的拿獎機會也減少了。

尤其個彆中年數學家,發現規則一變,正好把自己最後一次領獎機會給卡沒了,臉色震驚。

“我看到很多人激動起來了,覺得這麼一改,丟失了得獎機會。”德維特微笑,“稍安勿躁,改的第二個時間便是年齡限製!”

場上瞬間爆發一陣歡呼,不少剛過四十歲的數學家亢奮起來,情緒大逆轉,無比期待望著台上。

“我們決定,把菲獎的年齡限製調整為10歲!”德維特大聲說。

場上一片大笑,眾人紛紛鼓掌,各種“支持”聲此起彼伏。

“開個玩笑。”德維特活躍完氣氛,恢複嚴肅,“菲獎作為數學界的至高獎項,規則修改必須慎重,否則會喪失這個獎的權威性和含金量。”

“那麼我在這裡要講清楚,為什麼要改年齡限製?”

“先要提到一個人,哈那德·波爾,他是物理學家波爾的弟弟,主攻數學分析。”

“1950年,哈佛大學要辦一場國際數學家大會,開會前,菲獎委員會得討論該頒獎給哪個數學家,當時波爾是委員會的領頭人,其他評委遠程寫信給波爾,波爾再反饋情況,這樣來來回回信件商量獲獎人選。”

“當時數學界公認安德烈·韋伊的成就最大,菲獎獎章就該頒給韋伊,波爾自己也很清楚,但波爾有私心,他想讓施瓦茨拿獎。”

“為了確保施瓦茨拿獎,波爾開始運作,他先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莫爾斯結盟,恰好莫爾斯想幫他的挪威同事阿特勒·塞爾伯格撈好處,於是倆人利益一致,開始在信件裡說服其他委員會成員。”

“波爾提出,菲獎年齡卡在42歲是個說得通的上限,沒做過多解釋。”

“其實為什麼定42歲?因為當時韋伊馬上要43歲了,隻要能用年齡把韋伊給卡掉,那麼波爾喜歡的施瓦茨就能輕鬆拿獎!”

“也有一些正直的評委,認為不給韋伊頒獎太荒謬,畢竟韋伊的學術成就擺在那裡。但波爾大權在握,直接終止了討論,最後成功卡掉韋伊,讓施瓦茨在1950拿到了菲獎。”

“同時,和波爾結盟的莫爾斯,也成功為自己的挪威同事阿特勒·塞爾伯格撈到了1950年的菲爾茲獎。這一對運作獎項的小聯盟大獲全勝!”

“到了1958年,這種齷齪的事情再次重演,蘇黎世聯邦理工的海因茨·霍普夫擔任委員會的領頭人,把大名鼎鼎的納什給擠掉了,很多年後納什公開問自己為什麼沒拿獎?菲獎委員會給的答複是,他們認為納什夠有名了,所以頒給了不那麼有名的另外兩位候選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