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平均預期可能會到165歲,要論極限壽命,沒準能到180左右,但衝到200歲難於登天。”宋河認真講述,“百歲以上,不止主要器官會癌變老化,全身上下每一寸皮肉組織都會癌變老化,不是簡單換換主要器官能徹底解決的。”
王將軍頷首,“不容易啊!不過隻要你倆活得久,我相信會有更多新技術出來的。”
“借您吉言!”宋河和相曉桐異口同聲。
“人均壽命升破百歲之後,按照我們乘黃做的模型,全球人口會快速突破120億。”宋河又道,“但根據現有的世界生產力,地球的環境容納量大概圍繞90億人波動,有整整30億人的超額,大幅超額往往意味著戰亂和饑荒,烈度可能是史無前例的,我很擔心這個。”
“k值也並非恒定不變嘛,可以上升。”王將軍道,“我比你樂觀,在全球人口升破120億之前,我相信技術進步可以把K值拉升上去。”
“有這種可能,所以就是技術賽跑了!”宋河無奈歎氣,“生產力的技術發展慢了,就麵臨大規模戰亂饑荒,而快速前進的醫藥技術又會加劇進程。”
“這也是你大力投資能源研發的原因?”王將軍恍然,“隻有掌握更多能源,才能養活更多人。”
“我能看到的大幅提高生產力的技術,分成兩條路線,一條是能源,一條是智能,分彆對應可控核聚變和通用智能機器人。”宋河指了指窗邊發呆的白老師。
白老師正望著窗外不知在想什麼,每一個有幸進院長辦公室的白老師幾乎都會著魔般站在落地窗邊往外看,畢竟夜墨市沒有更高的俯瞰視角了,這裡的景色壯觀而迷人。
“星際能源公司,試著攻克能源路線,仿腦芯片公司,試著攻克通用智能機器人路線。”王將軍點點頭,“我感覺你們做的這白老師已經很成熟了,什麼時候推廣?”
“還不夠成熟。”相曉桐插話,“學校裡的白老師之所以聰明,因為有專門的仿腦超算在給它提供智能,但一方麵是成本高,一方麵是不安全。”
“不安全我理解,我們正在一點點給玄燭搭建牢籠,確保它發狂時不會威脅月球工作人員的安全。”王將軍道,“成本方麵,這一個白老師成本有多少?”
“硬件很簡單,這一個20萬就造出來了,國內供應鏈已經成熟到開始打價格戰,我看到商場裡也有賣一些功能簡單的家用機器人。”宋河道。
“但算力蠻貴,在實驗室工作的白老師,也就乾點雜活兒打打下手,但一年的算力費用就接近十萬,假設報廢期十年的話,這一個白老師的成本就是120萬,想變成商品往外賣,怕是要接近200萬了!”
“200萬的東西,確實沒法大規模普及。”王將軍理解。
“主要是它乾的活兒沒法帶來200萬的價值,入不敷出。”宋河道,“隻能是等仿腦超算再進步一些,安全性升高,價格驟降,它才能變革時代。”
“讓機器人全麵接管人類的工作?”王將軍問。
“對,我在《未來經濟學》那套書裡提了,機器人比人類便宜好用之後,會有好壞兩種可能。”宋河道,“好的可能是,大部分人可以不用上班了,靠兩三台機器人的工作產出養一個人類,普通人每月固定拿八千一萬塊錢,吃喝玩樂。”
“壞的可能是,既然機器人比人類便宜好用,那麼還要那麼多人類乾什麼?於是人類數量被大幅削減,全球留下二十億活人,剩下上百億全是機器人。”
三個人東拉西扯,嘮嘮叨叨聊了幾個小時,聊的口乾舌燥。
終於,到了收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