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元光六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關,痛擊匈奴。隨後諜報傳來八字:寡不敵眾,將軍被俘。未央宮內,武帝震怒!朝堂上下一片震動,人心惶惶!高祖白登之圍,三十二萬大軍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困七天七夜;用陳平之計脫圍後,大漢已是無力再戰,不得不委曲求全向匈奴和親,每年上貢大批棉絮絲綢、糧食美酒,換取邊境安寧。自此大漢得以休養生息,這才有了“文景之治”,大漢逐漸富強。好景不長,武帝登基以來,先是馬邑之圍被匈奴軍臣單於識破,無功而返,而後震懾匈奴小兒不敢啼哭的飛將軍李廣被俘,這些年大漢被一挫再挫。
匆匆奔赴李府的父子二人,心中各有所思。太史令大人生怕武帝遷怒於飛將軍,故而神情嚴肅,又不知飛將軍被俘之後如何脫逃,心中不免有幾分忐忑,倘若飛將軍向匈奴委曲求全換來苟活,自己身為太史令,自當要如實記載;而未央宮那位為了大漢顏麵,定會極力阻止;此時該如何是好?當真是去做這為帝王頌,為大漢頌卻不為真相頌的太史令?還是毅然決然,不惜拖累遷兒,行錚錚文士之風?
司馬子長似是看出父親擔憂,麵色溫和笑道:“父親,若是飛將軍被俘之後,仍是不斷與匈奴周旋,伺機成功脫身;如此來去自如,不知飛將軍之名是否會更甚以往?武帝是否更加欣喜?這朝堂之事,事無巨細,都要經您之手記錄在冊,飛將軍這些年戰功赫赫,父親最是清楚不過,況且父親和飛將軍相交多年,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如何還會放心不下飛將軍的氣節?”
司馬子長一番勸解,太史令大人神情舒展,眉開眼笑道:“吾兒大善!這就去李府暢飲幾杯,為飛將軍接風洗塵。”
......
飛將軍府,高朋滿座。
太史令父子二人趕到李府時,賓客已陸續離去。宴廳之內,歌舞依舊;飛將軍麵色紅潤,已經是醉意微醺,但仍不忘效仿高祖,大聲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見得太史令迎麵走來,飛將軍麵色帶笑,自得道:“太史公可知陛下如何讚我李廣?”
太史令聞言還未說話,隻聽得司馬子長誦道:“今有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老將軍先是一愣,接著笑意消失,而後仰天豪邁大笑,連說三個好字,隨之一巴掌拍在司馬子長肩膀上,差點沒給這將來的李家大外孫子拍地上。司馬子長此言實則無心之舉,隻是想到後世史書記載李廣在雁門關外浴血拚殺,身負重傷被匈奴俘虜。匈奴兩馬並行結成繩網,束縛李廣於其中,飛將軍詐死,拚殺匈奴,奪馬而去,宛如天神下凡,嚇得匈奴不敢追擊。而今日凱旋而歸,大唱高皇帝成名曲《大風歌》,司馬子長一時脫口而出,隻能怪自己當年把這首王昌齡的《出塞》背的太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