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質又接過紙張點頭道:“妹妹知道了。”
李績收拾完箭矢便快步離開了。
李承乾看了眼還在睡著的皇爺爺,還能聽到如雷的鼾聲。伺候爺爺的太監道:“來崇文殿的這些天都睡得很踏實。”
李承乾道:“爺爺以前睡得不好嗎?”
太監回道:“已很久沒有聽到這般鼾聲。”
“嗯,照顧好爺爺,孤先去中書省了。”
“喏。”
李恪扛著兩大卷紙張剛到中書省門口。
清晨時分,這裡的人並不多。
見到來人,岑文本放下手中的掃帚,上前道:“吳王殿下,這些紙張作何用?”
李恪將肩上的兩大卷紙張放下,層層疊在一起的厚厚兩卷紙,放在地上發出重重的悶響。
中書省也沒有紙,平日裡都會有紙張送來,可那也是少數。
還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紙,能讓中書省在不節省紙張的方式下,用三兩月的。
李恪解釋道:“這些紙張是皇兄的,早晨去了一趟東宮,皇兄便讓帶來。”
岑文本點頭道:“原來是太子殿下。”
李恪又道:“這些紙張放在何處?”
岑文本看了看四下,又道:“就放在這裡吧。”
“嗯。”李恪重重點頭,快步離開了。
“吳王殿下慢走。”
言罷,岑文本解開綁在這卷紙張的繩子,一大卷紙攤開,仔細看著紙張,這種紙很厚,比宣紙更好,比宣紙更粗糙一些。
不多時,褚遂良也來了,他見到兩卷一人才能環抱而起的紙道:“這是哪兒來的?”
岑文本裁剪出一些,用來今天書寫奏章,一邊解釋著,道:“是東宮送來的,吳王殿下幫忙帶來的。”
褚遂良打量著紙張的薄厚,點頭道:“雖比不上宣紙,但用來書寫倒也不錯。”
等房相與趙國公到的時候,中書省這才忙碌起來。
李承乾帶著昨日的方略,腳步匆匆而來,道:“老師,這是孤寫的方略。”
一旁的長孫無忌咳了咳嗓子。
房玄齡低聲道:“這件事是趙國公在主持。”
李承乾點頭,又將奏章交給舅舅。
先是看了看奏章上的內容,洋洋灑灑寫了不少,甚至還有戰爭未開,外交先行的說法。
良久,長孫無忌道:“過些天高昌與漠北薛延陀的使者也該到了。”
李承乾點著頭,乖巧地坐在一旁,要多懂事就有多懂事,絕不打擾老師與舅舅處理公事。
長孫無忌又道:“漠北與突厥本就有不少矛盾,等他們這些使者都到了,算上突厥使者一起見一見。”
李承乾低聲問道:“舅舅是想要先試試他們的口風。”
長孫無忌搖頭道:“先讓他們知道大唐的規矩,再作試探。”
“漠北與突厥的恩怨很深嗎?”
“嗯,從四年前就開始了。”長孫無忌依舊看著太子的文章,點著頭低聲說著。
房玄齡忽然道:“老夫昨天讓人送去工部的奏章,怎麼還沒送來回複?”
“回房相,昨天就送去了。”那小吏連忙又道:“下官這就再去問問。”
“嗯。”
李承乾端坐著,權當沒有聽見。
這位小吏腳步匆匆走出中書省,路過沒人的兵部,與同樣沒人的吏部,大多數人都在休沐中,皇城內的不少地方都沒人。
一直來到工部,工部的門虛掩著。
推門而入隻有三兩個文吏坐在這裡,正在閒聊。
“敢問,閻大匠可在?”
“去麵見陛下了,多半過了午時才會回來。”
那小吏得到消息,麵色凝重,又快步離開。
甘露殿內,閻立本正在向陛下稟報著關於修繕九成宮的準備工作。
李世民聽著閻立本的稟報,蹙眉道:“如此說來,眼下不派人去修建,便趕不上來年夏天避暑了?”
閻立本回道:“陛下,如今朝中給批複,再派人去九成宮,多半也要來年春季動工,若還要避開農忙時節,趕在入夏之前,也很緊張。”
李世民沉聲道:“中書省還沒給批複嗎?”
閻立本三緘其口,本想說交給太子殿下,太子也會交給房相,可到如今一直沒有被批複,心中懊悔昨天就應該徑直交給房相,也不用現在出這種波折。
端是煩死個人,閻立本心中暗暗抱怨,本來工部就夠忙的。
那麼現在中書省遲遲沒有給回複,究竟是中書省房相的問題,還是太子殿下的問題,又或者是中書省的問題?
怎麼陛下要修個九成宮,到現在還沒有給消息。
心中盤算,再次暗罵,端是煩死個人。
說是太子的緣故,那能說嗎?
說房相不對?人家是房相,陛下最信任的人。
還能說誰?
閻立本糾結半晌沒有講話,本就是一個容易糾結的人,現在六神無主的。
李世民道:“怎麼?房相不答應。”
閻立本道:“應該是……”
“你們工部呀,儘可能將人手與用料省一些,朝中用度緊張,也不要為難中書省。”
“臣明白。”閻立本作揖行禮道:“是臣疏忽了,臣這回去與房相商議。”
“嗯。”
得到陛下的點頭,閻立本正要離開。
忽又聽到陛下的聲音。
“罷了,馬上就要到用飯的時辰了,你且留下。”李世民又對一旁的太監道:“把青雀與恪兒,還有承乾,房相,趙國公一起請來。”
“喏。”
閻立本的腳步僵在原地,進退兩難但凡事情出了波折就會很煩人,尤其是就不該交給太子殿下,可又不能怪太子殿下,還能怪誰,隻能怪自己?
心中又覺得很煩,想辭官……
李承乾正在與房相,舅舅商議著吐穀渾的改造計劃,從基層孩子開始抓起,派幾個讀書人去給吐穀渾教書。
有太監腳步匆匆而來,道:“房相,趙國公,太子殿下!”
這太監先是恭敬行禮,再道:“陛下請三位去甘露殿用飯。”
李承乾皺眉道:“孤正在與房相……”
長孫無忌深吸一口氣,生怕這個外甥說出陛下的不是,連忙行禮道:“臣領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