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願也騰地站起身道:“娘的!”
高句麗王城破開了一個豁口,看到了內部的火光。
一隊內侍太監正在跑,高句麗王城內有箭矢放出來,一個接著一個地太監被射倒在地。
“呸!”王玄度吐出口中的雞骨頭,他餘下半隻雞遞給了身邊的裨將,他翻身下馬道:“殺!”
“殺!”
軍中響起了暴喝聲。
當最後一個內侍太監就要被箭矢射倒在地,他倒在地,回頭看去,見到箭矢正在朝著自己的麵門而來,以及遠處的高句麗人。
忽有一騎快馬而來,披著鐵甲戰馬撞開了箭矢。
這個年邁的內侍太監還未回過神,一匹匹快馬從自己的身邊掠過。
唐軍的騎兵向著炸開的高句麗的王城殺去。
這個老太監還保持著摔在地的姿勢,戰馬紛紛繞開他,形成了以他為中心的兩道弧線。
眾將士不知道城牆是怎麼破的,但肯定與這個老太監有關。
劉仁願與薛仁貴策馬在大軍的最前方,一個身披白袍,另一個身披黑色的戰甲,首當其衝,風馳電掣般從這個豁口中殺入高句麗王城。
兩個呼吸間,後方的大軍隨即殺到,戰馬越過這片豁口的低矮處,衝入高句麗的王城中。
高句麗城的南麵已是一片混亂。
王玄度殺進城中大喝道:“孽畜受死!!”
剛砍翻一人,他隨即冷靜下來,心中暗罵薛仁貴與劉仁願隻知道殺敵衝陣,差點忘了大事,他喊道:“你們隨某家去拿下城門。”
“喏!”幾隊騎兵朝著西城門的方向而去。
於此同時,契苾何力殺到,他咧嘴一笑道:“總算趕了。”
話音剛落,阿史那社爾先一步策馬衝了過去。
契苾何力暗罵了一聲,策馬跟。
圍困王城的另一頭,李恪收到了斥候送來的消息,道:“當真?”
“城破了,劉仁願將軍已殺入城中。”
聞言,李道宗大喊道:“攻城!”
“喏!”
全軍如同潮水一般朝著高句麗的王城湧去。
數萬唐軍接連不斷的殺入王城中,李恪衝到王城下,已是滿身血汙的王玄度吃力地拉開城門,他大喊道:“進城!”
唐軍一往無前衝入王城。
李恪手指長槊捅穿了一個迎麵相撞的高句麗人,血濺三尺。
源源不斷地唐軍殺入,王城內的每個街巷都有唐軍在殺人。
整個王城的高句麗人早已分不清東南西北,他們已不知唐軍從哪裡殺入城中。
契苾何力殺入王城內,他目光四顧,看向了北麵的王宮,策馬而去。
一夜過去,天色剛剛亮堂的時候,高句麗的王城終於安靜了下來,唐軍殺入了王城內,大軍陸陸續續在高句麗的王宮的宮牆外聚集,數萬大軍麵前,就隻剩下了一個王宮沒有拿下。
年少的高藏王站在城牆,他麵對嗚泱的唐軍,忽然腳一軟倒在地,他哭喊著請求著淵蓋蘇文投降。
這場恩怨本就與他無關,他是被淵蓋蘇文挾持著坐了高句麗王的位置。
王玄度又一次走到了大軍之前,他大喊道:“孽畜,某家忍你很久了,速速投降!”
淵蓋蘇文看著宮牆下的唐軍沉默不語。
昔日的王城此刻已是一片狼藉,各處房屋也早已是濃煙四起。
王玄度大聲道:“你不是號稱高句麗的大莫離支嗎?有本事下來!某家與你單打獨鬥!”
宮牆的淵蓋蘇文
咬牙切齒,他提著刀指揮道:“放箭!”
卻沒有人理會淵蓋蘇文,宮牆隻有高藏王的哭泣聲。
淵蓋蘇文踹倒一個守衛,奪過對方的弓,張弓搭箭朝著底下喊話的那個唐人放去。
可惜這一箭沒中,王玄度又在宮牆下叫囂著。
蘇定方來到大軍前,吩咐道:“準備投火。”
“喏!”
一個個投石機送到了大軍前,點燃一個個火球,隨時準備拋入王宮內。
高藏王見狀,就要下了宮牆去給唐軍開門。
剛從地站起來,跑了三兩步的高藏王頓時停下腳步,他忽然感覺到腹中一涼。
他低頭看去,一柄長刀已捅入了腹部。
他再轉頭看去,見到的是淵蓋蘇文的臉。
淵蓋蘇文抽出刀,任由這個高藏王倒在了地。
蘇定方長歎一口氣,緩緩道:“投火,攻進去。”
“喏!”
一個個火球用投石機丟入了王宮中,燃燒著能燒的一切。
唐軍的這一次滅國之戰隻剩下了最後一步,可此刻的唐軍在各路將軍的指揮下都很平靜,沒有著急衝鋒,而是等著對方開門投降。
這一戰到了這一步高句麗人已沒有掙紮的必要了。
當宮牆的大門也被火燒之後,唐軍終於衝入了王宮中。
淵蓋蘇文手拿著長刀指著衝入王宮的王玄度,示意單打獨鬥。
王玄度不屑地看著對方,現在他又不想單打獨鬥了,還未開口講話。
一支箭矢從後方而來,箭矢帶著破空聲,一箭刺入淵蓋蘇文的咽喉。
回頭看去,放箭的人正是薛仁貴。
劉仁願策馬前,目光十分冷靜地看著這個捂著喉嚨的高句麗大將軍。
淵蓋蘇文眼中還帶著不甘的神色。
劉仁願揮刀砍下。
李恪衝入王宮中,見到淵蓋蘇文的人頭已在劉仁願的手中。
夕陽映紅了這座王城,李世民策馬走入城內,緩緩進入王城中,戰馬的馬蹄踏著血。
高句麗亡了。
當天可漢拉住韁繩,在高句麗王宮的大殿之前,戰馬嘶鳴揚起前蹄。
全軍的歡呼聲響徹這座王城,“大唐萬勝!”
淵蓋蘇文死了,高句麗王也死了,要說是他們咎由自取也罷,要說是唐軍如何勇武也罷,這一戰之後,百年內大唐以東再無外敵。
李世民寬恕了降將高延壽,並且封他為將軍。
唐軍進駐高句麗王城,收繳著能夠得到的一切,皇帝又下令,軍中將士不得劫掠高句麗的普通人。
淵蓋蘇文與高藏王的人頭被掛在了王城的城頭。
崔敦禮急匆匆來到了王城,與皇帝訴說著高句麗治理之策。
財富,糧草,牲畜,以及大多數的人口都要帶走,除非有帶不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