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高祖皇帝(2 / 2)

翌日的清晨時分,天才微微亮,空氣中還有些許霧氣,宮女提著燈籠走在前方,燈籠的火光在並不明朗的濃霧中,隱約可見。

在燈籠的後方是當今陛下與皇後,還有寧妃。?李承乾與蘇婉,寧兒再一次來到了東宮。

這裡也塵封多年了,李承乾推開東宮有些老舊的大門,邁步走入這座許久沒來的故地。

腳步踩在因濃霧還有些濕漉漉的地麵。

距離早朝,還有兩個時辰,李承乾走在前頭,蘇婉與寧兒安靜地跟在後方。

這裡依舊保留著以前的樣子。

李承乾走到崇文殿前,推開了老舊的門,一卷書放在了崇文殿的桌上。

這是當年爺爺交給自己的書,爺爺說這卷書是教人怎麼當好皇帝的,李承乾一度懷疑,爺爺當時是不是被人忽悠的。

被忽悠也就罷了,爺爺與父皇都沒有看過這卷書,也就隻有自己這個孫子將書看完了。

一張畫像被懸掛了起來,畫中的爺爺悠閒地側臥著正在飲酒,爺爺明明最愛酒水了,卻戒酒十餘年。

當年爺爺所贈的書就放在畫像前,李承乾道:“爺爺將他留下的一切都給了朕。”

注視了畫像良久,李承乾這才轉過身,低聲道:“留下人,打理這裡。”

兩位宮女應聲行禮。

陛下與皇後,還有寧妃在東宮用了早食,便離開了。

近來國事繁重,皇帝依舊極其高效地發布政令,在這個帝國機器的運作下,以長安為中心的東西兩側正在大興建設。

因國喪擱置了幾天的國事,陛下隻有一天時間就將六十餘份奏疏全部批複好了,並且還作了批注。

而就在國喪結束的半月之後,朝中依舊在休朝,一個新羅使者來到了長安城。

這個新羅使者名叫金法敏,是金春秋的兒子。

此人一到長安城,便在朱雀門磕頭朝拜,為高祖皇帝舉哀,甚至還帶來了兩百車的銀礦,從長安城的北麵,太液池送入皇宮。

這個金法敏與金春秋長得一模一樣,許敬宗見到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好感,將人請到了禮部,詢問道:“你來長安做什麼?”

金法敏道:“護送銀礦,沒想到在途中聽聞高祖皇帝的事,已讓人寫了家書送了回去,家父也會為高祖皇帝戴孝。”

許敬宗手中拿著新羅的國書,又道:“金春秋如今是新羅王了?”

金法敏道:“家父是新羅的柱國大臣,乃是天可汗所封,豈敢,豈敢!”

即便金春秋如今身在倭人地界,但卻掌握著新羅的大權,他除了名義上不是新羅人,實際意義的權力上已與新羅王沒什麼區彆了。…。。

許敬宗吩咐道:“你先去四方館,待我們向陛下稟報之後,若要召見會告知你的。”

金法敏恭敬地行禮,這才告退。

禮部重新安靜下來,許敬宗這才打開新羅的國書看了起來。

鴻臚寺卿郭正一低聲道:“多半是金春秋察覺到朝中對他不信任了。”

許敬宗擱下手中的國書,“是金春秋想要獲得我們更多的信任,這才會讓自己的兒子來長安當作質子?他是表忠心?”

郭正一詢問道:“是不是我們以前小看這個金春秋?”

許敬宗眼神陰翳,道:“野心都是養出來的。”

“該如何與陛下稟奏?”

“金春秋如今占據倭人的銀礦,還在不斷的給陛下送銀礦,即便是金春秋擁有再多的銀礦,他若不效忠大唐,他什麼都得不到,而他也僅僅隻有銀礦了。”

郭正一遲疑道:“如此說來他是害怕了?這才會派兒子來長安,讓大唐對他解除顧慮?”

許敬宗拿起擱在一旁的毛筆,一邊書寫著又道:“金春秋不會反叛大唐,他當然也有野心,他想要的是榮華富貴,而這些也隻有當今陛下才能給他。”

郭正一頷首,道:“不知還需鴻臚寺安排什麼?”

“盯好與金法敏有來往的使者。”

“喏。”

早朝還未開始,天邊剛剛出現了亮光,今天的濃霧還未散去,皇城內就有了很多忙碌身影。

皇城各個官邸內,官吏們往來走動,處理各類國事。

當陽光完全照在皇城中,要早朝文武大臣們悉數到了承天門前,待承天門打開朝臣們走向太極殿,眾人都是沉默而行,走在人群中是密集的腳步聲。

太極殿早早就收拾好了,地麵潔淨,開窗通風。

英公李績走到武將一列的最前方,而後閉目站定。

程咬金站在李績身後,也是閉目低頭。

國喪剛結束不久,群臣的神色多有肅穆。

放在平日裡,朝會還未開始,大家通常都會在這個時候議論一些家常事。

國喪之後的第一場朝會,很安靜。

直到李承乾走到朝堂上,坐在皇位上,今天的早朝才開始。

今天的朝中諸多事項還是以安西大都護府建設,還有運河的漕運建設為主。

工部正在彙報運河建設的過程,在洛陽新建了一個巨大的岸口,用來接納往來的船隻,並且收取船舶的市稅,按照船舶大小與運載貨物數量來收取收稅。

工部安排了五十餘名官吏,派往運河南北上下遊,分彆沿運河在每個道州府建設二十四個岸口,以及調度人手。

自蜂窩煤之後,大唐又會出現一個新的大規模就業崗位,人們可以在運河沿岸找到工作,並且以此謀生。

如同煤礦一樣,在運河兩岸建設村縣,建設崇文館,圍繞一個經濟體甚至可以發展出一個個的作坊業。

“陛下。”孫處約站出朝班道:“臣恐關中作坊流向洛陽。”

洛陽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以運河為中心,通過水裡運輸,貨物的流通性更強。

褚遂良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為不必擔憂。”

緊接著,許敬宗站出朝班,道:“陛下,當初關中生產建設都是依照因地製宜的方略施行,西域的棉花送到關中最為快捷,棉布離不開關中,關中的葡萄亦是如此,洛陽種不出關中這般的葡萄,關中的醬油,醋,酒皆有地利,去了洛陽反倒失去了地利。”

附:安西四鎮圖

(本章完)

張九文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