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臣慚愧(2 / 2)

李承乾重重點頭,這才離開。

當禦史台將案子交給了大理寺。

一個瘸了腿的大宛使者會去哪裡?

大理寺讓不良人查了兩天都沒有結果,特征很明顯,大宛胡人,瘸了腿,還會說關中話,如此明顯的特征應該很好找。

可上百個不良人,尋遍了長安的坊市都沒有找到人。

不良人的辦事效率很高,他們在各個坊市都有樁子,樁子一般都是各坊市消息靈通的人,要查一個人最晚第三天,就一定會有結果,何況是一個大宛胡人。

“一個瘸腿的胡人能去哪裡?還能被人活埋了?”

上官庭芝苦惱地低語著,又道:“狄仁傑去哪了?”

不良帥魏昶回道:“農忙時節,狄書令在巡視各個村縣。”

上官庭芝將文書擱在一旁,道:“不查了。”

魏昶應道:“喏。”

有了這個結果,上官庭芝長出一口氣,查不到更好,要是查到了那個胡人,那才是頭如鬥大。

這能查嗎?

這不是得罪人嗎?

查到了就得罪了那些將軍,到了最後那些將軍最多也是被外放或者是罰沒俸祿,而自己呢,算是將那群將軍徹底得罪了。

上官庭芝瞧了魏昶一眼。

“上官少卿,我們真沒有查到。”

“就算是查到了,也趕緊送出關,彆讓他出現在長安。”

“喏。”

上官庭芝將手中的文書重重摔在桌上,道:“這個不曉事的使者,走路不看路,他摔斷了腿,還給某家添堵,這是什麼道理?”

使者不遠萬裡來長安,可惜長了兩條腿。

隨後寫了文書回複了禦史台,這件事就算是揭過去了。…。。

如今的禦史如狼似虎,誰都敢彈劾。

尤其是增添了一個叫李義府的禦史,此人得勢就猖狂。

他身為殿中侍禦史,一雙眼睛盯著朝野風氣,誰家太過奢侈,誰的家風不正,都要被彈劾。

乾慶七年,五月,關中已有了些許暑意。

去年的天氣也是如此,酷暑來得早,冬季酷寒且漫長。

明達有預判,今年的氣候多半也如此。

李承乾喝著一碗祛火的涼茶,看著禦史台送來的彈劾奏章,一份份地過眼看著,大體上都是一些罰俸的小事。

杜正倫站在一旁,道:“陛下,有人說李義府不應該留在長安城。”

“何以見得?”

“此人應該去監察漕運建設。”

李承乾擱下奏章道:“這是你自己的看法吧。”

杜正倫訕訕一笑。

“在漕運出問題之前,就讓李義府留在長安,監察的事任何一個禦史都可以去辦,讓如此人物走一趟,有點浪費了。”

“那……陛下以為……”

“李義府殺人是一個好手,如果有人要死了,再讓他去查問。”

“陛下聖明。”

李承乾又道:“馬周說你在吏部做得不錯。”

杜正倫的麵色多了幾分慚愧。

“馬周是個無情的人,能夠得到他的肯定的人不多。”

“臣慚愧。”

“你覺得朕應該將你留在吏部嗎?”

杜正倫忙行禮道:“陛下但有任命,臣莫敢不從。”

“去西域種樹?”

“啊?”

“種樹死了一些人,正缺人手。”

“這……”

“身體有恙不能遠行?”

“臣……臣領命。”

李承乾又飲下一口涼茶,苦的眉頭一皺,道:“不用去西域了,你還是任吏部侍郎兼殿中侍禦史,保持這個位置。”

杜正倫低著頭,鬆了一口氣。

李承乾將新羅的國書遞給他,道:“你看看。”

“喏。”

雙手接過陛下遞來的國書,杜正倫打開這卷褐色又粗糙的皮紙,仔細看著。

李承乾吩咐道:“你安排幾個不良人去一趟遼東,問問新羅的近況,讓駐守遼東的劉伯英再派人出新羅,讓金春秋任新羅王。”

國書上所寫,金春秋在開鑿銀礦,手中有新羅兵三千人,倭人奴三萬口,本來有五萬口,去年餓死了一萬口,開鑿銀礦被山體落石砸死的有幾千口,其餘死因各種各樣。

開鑿或將銀礦拉出來都需要人力,甚至還要通過海運,開鑿銀礦也不見得有多順利,如此一來一年有百餘車銀礦倒也合理。

一聽要封金春秋為新羅王,杜正倫神色凜然,道:“陛下,新羅王室還有血脈在嗎?”

“旨意送到他手中就好,至於彆的事與朕無關,他會辦好的。”

到底是陛下對金春秋的開鑿進度不滿意,還是覺得倭人死得太少了?

陛下如此封他為新羅王,多半是對金春秋的進度,頗為不滿。

杜正倫詢問道:“是密旨嗎?”

“不用密旨,當然要告知新羅人。”

“可新羅王室要怎麼辦?”

抬眼又見陛下不悅的神色,杜正倫忙道:“臣這就去安排。”

李承乾又喝下一口涼茶,道:“賜茶。”

“謝陛下。”

一碗黑乎乎的涼茶放在眼前,與陛下那碗的成色相同。

杜正倫舉起碗,閉上眼屏息將茶湯倒入口中,硬是一口氣吞下了,苦得牙齒都在打顫。

再抬頭,見到陛下意猶未儘地又倒了一碗。

李承乾道:“近來朝臣都很累,天氣炎熱,容易上火,給朝臣們都賜一些綠豆。”

(本章完)

張九文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