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風韻(110)
楚國。
楚王予項燕五萬兵馬, 一再叮囑:“必不能折損。”
項燕:“……”五國聯縱,若無十萬兵馬,如何與他國聯盟?
他不得不找屈景昭三家, 三家每家願出一萬人馬,多的便不再有了。
可這也才八萬。
實在無奈,他於項地招募兩萬鄉勇子弟,這才有了十萬楚軍為盟。
成軍之後, 項燕便將其整編, 打散。每一夥中皆有鄉勇子弟二人,皆有屈景昭三家各一人。如此,誰也休想轄製於他。
楚國三姓願意資之以糧草,送他出國為戰。
魏國出兵十萬, 一出魏國, 魏無忌便以議事為由,將魏王所派副將誆騙之中帳,又以軍務機密為由,清退閒雜人等。而後命埋伏好的力士, 將其拿住,殺之。
此次, 必死戰!此方能救魏國。
魏王以個人恩怨好惡淩駕國家安危之上, 甚蠢!
我魏無忌便是犯君王忌諱,亦不能以軍國大事為耍!
桐桐看了密報,將其傳回鹹陽。
此確實意外, 未曾想到:項燕若此!魏無忌若此!
為救國可將君王之令拋之腦後, 竟是全然不顧自身之安危!可敬!亦可佩!
而燕國出兵十萬,太子姬丹領兵。十萬兵力在意料之中,姬丹領兵, 的確意外。
至於趙國,趙國為首,出兵二十萬,龐煖領兵。
倒是齊國,最出人意料。
齊國在最東邊,與秦國隔著燕國,兩國相隔甚遠。列國數次聯縱伐秦,齊國甚少參與。
為何?便是贏了秦,其他諸國可分城池,齊國之利在何處?不接壤,無以獲利。
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更是如此。
四十多年以前,嬴稷在位時,秦齊兩國爭霸。當時齊國的國君為齊湣王,齊湣王的父親是齊宣王,這父子倆就是那個‘濫竽充數’故事的齊國君王。
齊宣王喜歡合奏,齊湣王喜歡獨奏,以至於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偷偷逃跑。
與嬴稷爭霸的就是這位齊湣王,此人在位時四處征戰。曾攻破函穀關,逼的嬴稷差點割地自救。但最終因孟嘗君堅持議和,這才罷了。
而後,嬴稷自稱‘西帝’,但得尊齊湣王為‘東帝’。本來兩國意欲合力瓜分趙國,後因為蘇秦遊說,齊湣王背棄兩國盟約,與其他諸國一起合縱攻秦。
此人在位期間,與楚國之間有垂沙之戰,割楚國淮北;朝西入侵三晉之地,而後便打算兼並周王室。
導致其結果是,五國聯縱,攻破齊國,齊國丟失七十二城,齊湣王逃到莒城,最終還是被楚國將領給殺了。
此人在齊國民心儘失,不論是官員還是宗室,都不曾擁護。
他死之後,他的兒子田法章為躲避災禍,改名換姓去太史敫家裡做了奴仆。彼時,太史敫家的女兒,覺得這個人非一般人,處處照顧於他,且與他相愛,無媒苟合。
而莒城逃出來的百姓和官員,想擁戴田法章為君王。雖齊國大半領土已失,但齊人隻要擁立國君,便還有國。
在這種境況之下,田法章便被擁立為王,是為齊襄王。而太史敫的女兒便為王後,史稱君王後。
之後齊國將領田單攻破燕軍,收複齊國丟失領土。而後迎齊襄王回都城臨淄。
等齊襄王薨逝,他的兒子田建即位。君王後輔佐朝政,與秦國友好,交往謹慎,不參與諸國之爭,使得齊國有幾十年太平日子。
但君王後死後,君王後的族弟後勝為相國,執政齊國。
後勝貪財,這些年不知道吞進去秦國多少賄賂。
此次,趙國成倍賄賂於後勝,後勝這才答應出兵。
桐桐本以為齊國從眾,不曾想到,是齊國丞相收趙國大筆財貨。
於是,齊國出兵十萬,後勝親自領兵前來會盟。
如此一算,五國聯縱盟軍,已然六十萬之眾!
桐桐倒吸一口涼氣,秦軍也隻有七十萬。呂不韋、李斯篤定的是五國聯盟必各有思量,不能齊心協力。
可項燕與魏無忌,有殊死一戰之心。
姬丹深知,此乃燕國唯一可救之契機,因而,必浴血而戰。
更遑論趙國,生死在一線,焉能不儘全力。
隻餘齊國,若是安排得當,它不進也由不得它。
所以說,戰局乃瞬時萬變之局,誰亦無完全勝算之把握。
而今這六十萬挺進,會如何?
若是隻衝函穀關而來,六十萬對四十二萬,若是再加上函穀關守關兵將十萬,此才五十二萬。
五十二萬對六十萬,勝算在哪?
秦國為伏兵,熟悉地形,有關隘可防守,再加上以逸待勞,最不濟可退之關內,不至於輸了。
但這亦是一場極其艱巨的硬仗。
若是對方分兵,這六十萬又該怎麼分呢?
現在秦國不能有任何多餘的動作,隻能伺機而更變,若分兵數目與戰力與自家預料相差甚大,那函穀關與陰晉之間必須相互增援。
此,必然增大秦軍傷亡。
桐桐深吸一口氣,聽不見秦軍戰鼓之聲,伏擊需得蟄伏,靜悄悄以待敵軍。
反之,五國會盟之地,五國大纛五種顏色,迎風而展,上書列國國名:趙、魏、燕、楚、齊!
對應的大纛之下乃五國之鼎,鼎前案幾上乃犧牲若乾。
點兵台上,戰鼓雷動。
曠野之上,六十萬人馬浩浩湯湯,看不到儘頭。
此時,點兵台下,五人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