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研究技術的時候,拿到的資料中,最好的是有實物又有詳細的文檔的,不過那顯然次數極少,成千上萬次當中或許有那麼一次,就已經是相當不錯,能讓人驚喜不已了。
次一等的則是有詳細技術文檔卻沒有實物的。
可是,即便是拿到技術文檔,分門彆類整理,翻譯,整體,對照,整理出脈絡來,這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再想要從中分析出需要的技術,則更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這還是有相關文檔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相關文檔,再次一等的則是拿到實物。
有了實物,就可以根據實物來進行測試,並進行反測繪的工作。
不過,反測繪工作也不是那麼輕鬆的。
郭泰來這樣的可以利用納米機器人快速的完成,可是普通的科研人員想要做,就得在詳細的視頻和文檔記錄下,從外到內一個螺絲釘一個螺絲釘的拆,一層一層抽絲剝繭,挨個的將零部件繪製出來。
如果是規則形狀的零部件還好說,測量工作做的精準一點就可以。
如果是不規則零部件,那就麻煩了,隻能測量近似曲線,工作量簡直讓人發狂。
而且就怕一個不小心,順序不對或者多出來少出來一個零件,麻煩大了。
再差的就是隻有結構圖,如同郭泰來上次提交的那一係列的飛機和發動機的結構圖一樣。
憑空看圖分析,需要極強的空間分析能力。
有時候按照結構圖造出來零部件,裝配也是個大問題,準確不準確,能不能運行尚未可知。
這也是為什麼郭泰來提交了結構圖的情況下,依舊還是有人懷疑其真實性的原因。
沒有實物參照,隻靠著圖紙來分析,難度畢竟還是太高了。
這次,本來專家們以為還是隻有結構圖,大家就隻能一大堆人聯合起來翻圖紙攻關研究,然後試圖從圖紙中發現一些技術解決方案,慢慢的反過來還原對方的技術真相,這沒有幾十人上百人的團隊一年半載的功夫肯定沒什麼成果的。
然後巨大的驚喜就砸在了所有人的頭上。
一套完整的講述MT30工作原理的3D動畫示意圖,以及一些部位的分解示意,還配有解說。
更厲害的是,還有完整的3D裝配示意,簡直就是一份最直觀最完整最容易解讀的技術設計方案啊!從整體的氣流和燃料如何進入燃燒室如何推動葉輪旋轉,一直到詳細的某個葉輪是如何的形狀如何的空氣動力學性能,每一級不同的葉輪旋轉的速度以及承受的壓力,每一階段的空氣溫度範圍,使用的材料性能範圍,極限受力範圍分析,裝配的時候各種要求,各種緊固件承受的扭矩範圍,要求的安裝精度等等,全都在3D動畫中有著完整的說明。
雖然每一次給出的都是一個大體的範圍,不是精準的數字,但這已經比大家在一無所知中摸索要好上太多了。
說句大實話,就算是做實驗,也比一點信息不知道要少做很
多次。
在場的專家們又不是那些什麼都不懂的小白,看著動畫演示,再看著那些受力分析,這些動畫中的技術原理能不能成立大概還是有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