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負責研發,到時候要量產,再說量產的事情。”郭泰來再次把話題說到了這個上麵:“不過那是你們當中搞工藝的人要琢磨的,設計的時候,先把極致技術拿出來,到時候再由工藝設計來權衡性能和生產的平衡。”
有幾個就是做工藝流程的,聞言全都苦笑了起來。做技術的,誰不願意使勁往好了做?可惜,他們做工藝流程設計的,就隻能有時候做減法。一群人看著他們幾個都是滿臉的同情,攤上這麼個加工製作大師,再研究工藝流程,真的不是那麼開心的事情啊!
如果說看到這個整體鈦合金編織球燈罩大家是震撼到無以複加的話,那看到那兩個芯片的時候,所有人都已經徹底說不出話來。
兩個芯片,一個封裝好的,一個是沒有封裝的。擺在眾人麵前,任由眾人看著。
“這個封裝的可以拿去插在電路板上測試一下。”郭泰來指了指那個封裝好的引腳特彆長的對大家說道,然後又指著那個沒有封裝還在圓形的單晶矽片上的那個:“這個你們可以用顯微鏡檢查一下。”
把國外進口的芯片小心的剝去外封裝,然後用電子顯微鏡一點一點的描電路,這事情從七十年代一直到現在,國內都有人乾過。現在郭泰來直接給他們省了那一步,拿著單晶矽片直接上顯微鏡看就可以。
引腳特彆長,就是為了能插進標準的8086線槽當中,郭泰來做的芯片尺寸可比標準8086小的多,隻能用這種方法來讓他們插電測試。這個測試很簡單,一個簡單的控製電路就能測出來功能,公司前段時間一直就在采購各種設備,現在找一個能測試的電路板簡直不要太輕鬆。
幾個人分彆拿著兩個芯片各自乾活。測試的那個最快,一個小控製電路,看不同的開關不同燈亮就知道能不能正常使用。稍微複雜點的加上一些寄存器讀取數據的功能,計算一些簡單的公式,很容易測試出芯片是不是真的管用。
至於用顯微鏡直接看電路的就麻煩了點,畢竟四萬個晶體管,一個一個檢查過來,恐怕也得很長時間。不過,隻要第一個能用,他們這邊檢查根本就不算是在檢查了,更多的是確定郭泰來到底用了多大製程的工藝,這個芯片尺寸,比他們知道的8086可小了太多了。簡直讓人驚喜。
電路測試這邊實在是太快了,基本上,不到半個小時,基礎檢測就表明這塊郭總造的8086芯片完全實現了標準8086芯片的功能。而這段時間裡,負責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的那一組技術員,已經全部都傻了。
他們懷疑他們來了一個假公司,或者已經可能不在國內了。以他們了解到的國內的芯片製造水準,還無法解釋這塊芯片為什麼能做到這個地步,難道是intel公司的最新技術?最新發布的奔騰3芯片,也不過才0.25微米製程,可現在他們看到了什麼?這塊8086芯片,居然達到了50納米,0.05微米啊!比奔騰三還要小五倍的製程工藝啊!
這怎麼可能?每一個看完並且測量過之後的技術員都是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腦子裡的第一反應就是肯定是弄錯了,自己眼睛有點花,應該是最近因為跳槽到新公司沒睡好的緣故。
是的,一定是這個原因了。否則的話怎麼會看花眼呢?是不是?咦?怎麼大家都壓力大,眼睛都有點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