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管理人員說的就是這點。一次三個平麵,壞了肯定不止是壞一塊,而是三塊。
“另外,小麵積平麵的粗加工,目前我們雖然還沒有那個尺寸的磨床,但改造起來並不是特彆的投入大。”技術管理人員侃侃而談道:“但如果換成大麵積磨床,那更改的就多了,雖然隻是粗加工磨床,可巨大的麵積改變帶來的是質變。投資大不說,還需要極長的時間。”
“再有,麵積越大,重量越大,由此帶來的平板形變也越大。”技術管理人員還是做了一番思考的,說的語重心長:“為了雙雙研磨,肯定要多次起吊,必然帶來精度的降低。除非特彆為此再研發一個大型雙平板研磨機械,這又涉及到大量的資金和時間投入。”
“小郭,我不是針對你。”技術管理人員的確是沒想彆的,隻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但是上手就是三米乘三米的大板,風險太大。還是從小的開始,一步一步來吧!”
從正常的加工製造角度來說,這個技術管理人員說的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也符合循序漸進的發展思維,經驗都是從一次次的成功或者失敗中積累的,而且還得是從有可能實現的過程中積累。要是上來就放一個大火箭,明知道不可能而為之,那還能積累什麼經驗,除了教訓,不會有彆的。
可從郭泰來的角度來說,他擔心的這些完全不會發生啊!郭泰來肯定不會用三塊平麵互相參照來製作絕對平麵,他現在的360度3d測量精度可以達到5納米,加工精度50納米,比芯片裡的加工精度還要高啊。隻要用目測就能測出平麵上哪塊高哪塊低,而且誤差不會超過50納米,彆說基本上不太可能失敗,就算是失敗了,也真就是一塊鑄鐵平板的損失而已。
問題是郭泰來自己的加工手段不能說啊!至少不能完全說出來,他可以說自己加工精度很高,可以說自己手工獨特,可以說自己加工時間短速度快,可納米機器人的事情,他是一句話都不會說的。
這就成了一個矛盾點。這邊技術管理人員不敢徹底信任郭泰來的技術,生怕因此而耽擱項目並帶來損失,另一邊郭泰來又無法證明自己的技術實力,所以雙方有了分歧。
“要不這樣,我隻要兩塊釋放好應力的鑄鐵平板。”郭泰來沒辦法一下子說服技術管理人員,隻能拿出自己對付員工們的辦法:“給我一周的時間,我做兩塊你們測量一下。在此期間,該做的準備工作還可以繼續做,不會耽擱,怎麼樣?”
學校的人從上到下肯定是力挺郭泰來的,現在是部委的技術管理人員相對謹慎一些。不能說人家事情辦得不對,他那麼考慮也有他那麼考慮的道理。郭泰來這麼說,已經算是給足了麵子,王教授和係領導二話不說,立刻支持。
相對來說,這個倒是勉強可以接受的。不耽擱準備工作,最多也就是兩塊鑄鐵平板和一周的時間,而且時間完全可以不算,技術管理人員在權衡了一番之後,終於點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