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賑災完回京,卻被人攔路喊冤一事,不出半日的功夫就傳遍了整個京城。
主要是那人選的時機太好,那個時辰正是做小本買賣的百姓進城的時候,守城官雖然早早就驅逐了百姓開道,但周圍卻圍滿了人,那人藏在周圍的百姓中,又遠遠的就跪下開始高聲喊冤,揚言太子要殺他。
這種熱鬨多少年也遇不見一回,百姓們自然伸長了耳朵聽,一傳十十傳百的,可不就一陣風似的越吹越遠。
眾目睽睽之下,三皇子隻能攔住要打殺那人的侍衛,將他帶走準備私下問話。
可那人竟像是早有準備一樣,從懷裡掏出一份血書,上麵全是密密麻麻的血手印,然後就跪地開始當眾控訴起太子在當地橫行霸道、迫害災民的行徑,聲俱淚下,就連兩旁聽著的百姓也義憤填膺,差點沒當場引起嘩變。
一眾迎接三皇子的官員也麵麵相覷,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形,這告狀之人顯然很聰明,深知他接近不了三皇子的身,否則恐怕狀告不成,反而要被三皇子身邊的護衛當成賊人直接殺了。
因此遠遠的不等接近那些護衛就跪了下來,高聲喊著冤枉吸引眾人注意,三皇子如今才剛在民間聲名鵲起,這時候萬不可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殺了他,這才讓他得逞。
最終還是三皇子穩重,承諾將徹查事實真相,又問清楚了告狀之人的身份,才叫來三司官員一同將那人先帶回去。
如今有了這麼多人矚目,三皇子隻要還想維護他的名聲,就得投鼠忌器,不敢暗自動手害那人。
那人自然也明白這點,當眾交出血書跟隨三皇子一起進了城。
黛玉一整天都心不在焉,從薛寶釵他們離開後,黛玉就一直在回想上輩子的事情,好在她記性好,雖然已經過去許久,黛玉還是想起來,上輩子大概就是這個時候,豫州的確爆發過一陣亂子。
聽說是豫州的災民因為官府不仁,當地餓殍遍野,許多災民走投無路之下開始叛亂,跟當地官府大打出手,由於叛亂的災民人數實在太多,又恨透了官府,豫州好幾個官員被殺,官糧也被搶走。
豫州官府不是災民的對手,隻好向朝廷求救讓朝廷派兵鎮壓,結果朝廷派了兵過去,那些反叛的災民卻拿出當地官府跟太子勾結,侵吞賑災錢糧致使當地百姓餓死無數的證據。
欽差大為震驚,趕緊上報朝廷,滿朝嘩然,皇上大怒,此事越鬨越大,不僅僅是太子,就連幾個勳貴也都參與進來,王子騰也牽扯了進去,不過幸而他牽扯的不深,被皇上下旨停職在家反省,當時賈寶玉跟賈探春幾人還專程去王家拜見,因此黛玉才知曉此事。
這原本不關黛玉什麼事,隻是如今林璋玉成了十一皇子的伴讀,偏偏那個告狀的通判又撞在了三皇子的馬前,此事怎麼想似乎都有些巧合的過份了。
倘若三皇子處理不好,肯定要一同受太子連累,十一皇子跟三皇子一母同胞,向來同進同退,到時說不得也得被牽連,還會影響到林璋玉。
等到快晚上林璋玉才回來,臉色看上去有些疲憊,黛玉心疼不已,趕緊讓人給他準備了飯菜,盯著他吃了才問起今日之事。
果不其然,林璋玉道:“此事看到的人太多,還有諸多官員在場,已經鬨到了禦前,聽說皇上大發雷霆,責令由三皇子帶領三司徹查,並且還派了欽差去豫州查明真相。”
黛玉問道:“欽差派的誰?”
“錦衣府趙大人,十一皇子同行從旁監督,明日就要出發去豫州了。”
黛玉蹙起眉頭,都知道三皇子支持的是太子,十一皇子一向以三皇子為首,先是那個豫州通判撞到三皇子麵前,如今皇上偏又派三皇子跟十一皇子徹查此事。
結果無論如何,三皇子指定是要得罪一方的,他如果執意保太子,勢必會失了民心;可如果秉公執法,隻怕從此後跟太子之間也必生嫌隙了!
如此兩難的局麵,倒像是有人故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