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發現(2 / 2)

徽光 向意晚 4606 字 2個月前

“你猜的不錯。若本宮告訴你們,這便是答案呢?”流光淡道,朝玄傾看了一眼,後者取過她手邊一本翻開的手冊,遞給陸聞二人。

“這是?”

二人接過遞至眼前的頁腳有些莫名臟汙的書冊,不明其意。

“這是元機從江東帶回的遊記,乃潮州鄭氏麾下一謀士所書,其中許多篇幅涉及江東士族諸多密事。本宮這幾日偶爾翻閱,不想卻意外發現周文山和馮子年的蹤跡。”流光淡聲解釋。

二人聞聲,神色驚愕,立即低首去看。

翻開的書頁寥寥數語,待看清其中內容,二人皆不約而同地皺了眉。

“此乃遊記第一卷的其中一篇,是有關鄭氏上代家主鄭灃的相關記事。這篇遊記記載,在先帝三十二年春,鄭灃在潮州芝蘭亭辦了一次雅集,遍邀江東文人顯貴,周文山便在其中,彼時他還帶了自己的學生馮子年。”

說到此,流光的視線落向陸舒窈,

“本宮記得當初為了確認周文山是否是沈淮,曾讓吏部調查燕文帝平和元年也就是先帝朝三十三年前後周文山是否離開過大魏赴過大燕,還記得此事嗎?”

陸舒窈點點頭,回道:“當時查到先帝三十二年,因老母亡故,周文山曾向朝廷請辭,居家丁憂三年,為母服喪。我們由此斷定,周文山確有離開大魏遠赴大燕的時機。”

流光聞言卻笑,示意她再看向手中的遊記,吩咐道:

“那你再翻閱其後本宮留下折痕的那幾篇”。

陸聞二人循聲翻去。

這之後被折起的幾個篇幅,皆有周文山參與雅集、詩會或宴飲的痕跡,隨同的十之八九皆有馮子年。

聞遠作為破案能吏,率先發現了不妥。

“這幾篇記事皆發生於先帝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也就是周文山丁憂潮州的三年期間,時間間隔最長不過三月,且這還隻是有鄭氏家主鄭灃參與的記事。而以當時的船力和馬力,從潮州至燕京,來回也要半載有餘。由此可見,我們當時的推斷,也許是錯誤的。”

簡而言之,周文山在潮州丁憂的三年期間,根本就沒有機會奔赴大燕。那在此推論下,於平和元年在大燕沈氏祠堂認祖歸宗的便另有其人了。

那有關周文山是沈淮的說法可就......

“可當日用於指認沈淮身份的那半枚玉玦的確是在周文山家中發現的,周文山也並未否認。”陸舒窈道。

“可他也沒有承認。”聞遠道,“若非當日抄府他突然自縊,以致線索中斷,查無可查,此案本不該如此倉促結束的。”

兩人爭論起來。

流光抬了手。

“事情都過去這麼久了,人也死了,再糾結於此也無濟於事。本宮現下還有一事要告知你們——那個負責將書信和玉玦遞給我們的人,死了。橫死,凶手至今還未查到。”她突然道。

憑空蹦出這麼一條消息,陸聞二人倏然一驚,敏銳地嗅出了其中陰謀的味道。

流光知他們所想,淡道:“本宮也可以告訴你們,如果此人之死和玉玦有關,那麼我們也許中計了——周文山的確並非沈淮。”

此話如同晴天霹靂,陸聞二人驚疑不定,聞遠又聯想到近日在辦的祭典刺殺案,後背倏然發涼。

他反推道:“如果沈淮真的另有其人,那這本遊記中有關周文山之事便做不得假。那江東派人刺殺大皇子,便不隻是為了掩蓋江東世族與江南顧氏的往來,也還為了隱藏這段周文山的過往,保護真正的沈淮。”聞遠喃喃道。

“那馮子年呢?他的死又是為何?”陸舒窈問。

“也是這個緣由。抄家那日,周文山見了玉玦麵不改色,明顯對事情始末心知肚明,那我們有理由懷疑,他頂替沈淮,怕是多年前便設計好的李代桃僵之策,所以馮子年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