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忠粉二號緊跟著說道:“彆忘了這兔子可是鼓勵那大宋的臣子篡位的,她的話可不能全信!”
有人給王莽說話,牆頭草們思考了一下,覺得有道理,雖然對王莽防備了起來,但是麵上都沒有再說什麼。
伍愛華這時候還在繼續說:“周公為什麼會提出明德慎罰這項原則呢?”
“這和我們之前說過的商朝律法有關,商王一直強調自己是君權神授,連判刑都要神判天罰,將自己擺在了天神代言人的位置上,而周朝想要推翻商朝的統治,就必須要推翻商王確立下來的神權思想。”
“所以周公是怎麼做的呢?他聰明地提出了一個政治思想原則:以德配天。”
“按照周公提出的這個原則,他推翻了商王朝所謂的商王是神之子,認為天下眾生人人平等,誰擁有更多的德行,誰才會擁有天神的青睞,天命所歸。”
“周朝提出的德,即為敬天、保民,而明德慎罰就是一項保民的舉措,杜絕刑罰濫用,以此來獲得民心。”
“秉持著這種思想原則,西周對於刑罰適用進行了一些突破性的規定。”
“首先,西周區分了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並且區分了慣犯和偶然犯罪。”伍愛華讚歎道:“這一原則在我們現代依然適用,延續了幾千年,在當時能夠提出這一觀點,不得不說太厲害了。”
“現代大家都知道,故意判刑一定會比過失嚴格,將犯罪動機納入量刑考量,這都是幾千年浸潤的價值觀,”伍愛華說著:“對於夏商和之前的華
夏人,可並不會將這件事情作為常識。”
“這項常識早就浸潤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小孩子告狀都會說‘他是故意的!’‘他不是第一次了!’,政府執行相關政策的時候更是會考量動機和次數。”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行政處罰對於第一次觸犯會有一個‘首違不罰’製度,國家印發了‘首位不罰’的清單和執行要求,對於符合要求的違法行為,第一次觸犯的時候,都不予處罰,”伍愛華解釋道:“例如馬路上交警叔叔問你是不是第一次的時候,隻要你彆傻乎乎地說自己不是,一般都會處罰地比較輕。”
【第一次什麼?第一次忘記帶頭盔?】
【可是我第一次違章停車,交警蜀黍依然給了我罰款啊】
“首違不罰?”漢文帝琢磨著這個政策,覺得很有意思:“有些影響不大的行為,第一次的時候不處罰,確實是一項仁政,第一次還能說是不知者不罪,第二次就是明知故犯了,我大漢或許也可以試試?就是要確定一下到底哪些可以用,總不能第一次殺人都不處罰了吧?”
“除了這一項適用原則之外,西周還有無罪不殺、罪疑從輕、眾疑赦之的處理原則,”伍愛華繼續說道:“周公嚴格要求,不能濫殺無辜,對於無罪的人,不應該罰。”
“此外,如果犯罪偵查的時候對於嫌疑人是否是罪犯有疑惑,應該從輕審判,如果非常多的民眾都覺得這個案件有問題,那麼應該赦免嫌疑人。”
說起這件事情,伍愛華突然提到:“其實大家有沒有覺得西方的陪審團製度和西周這個眾疑赦之很像?”
“西方陪審團製度也是通過抽樣的形式,抽取陪審庭成員,這些陪審庭成員都是不同階層、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性彆的民眾,律師和檢察官會在他們麵前展示證據、說服他們,最後由他們決定被告人是有罪還是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