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漢朝這些實體法律,我們也來說說漢朝的程序法——司法製度。”
“司法製度上,漢朝依然沿襲了秦朝的各項製度。”伍愛華隨口說了句:“秦朝的好大兒幾乎全盤照搬,在中央司法機構設置了廷尉和禦史大夫,地方則是由郡縣的長官兼任。”
“其實這麼算起來,在古代要做好一個地方長官,必須要是全才啊!”伍愛華忍不住感慨。
“平時,經濟你要懂怎麼搞,農業你要懂怎麼種,畜牧你要懂怎麼養,案子你要懂怎麼判,民生你要懂怎麼保障,文教你要懂怎麼提升,軍事你還要懂怎麼打仗。”
“有人問,地方不是有軍事長官嗎?郡縣長官也需要懂?”
伍愛華自問自答:“那肯定啊!不然人家將軍都謀反了,你還以為他那是戰略需要在正常作戰呢!”
伍愛華這
話一說,原本忽視了這一方麵的郡守縣令頭皮就是一緊,已經開始琢磨要去讀一讀兵書了。
“這些懂,還不是略懂就可以,”伍愛華又說道:“比如說農業,什麼時候需要勸課農桑,可是地方長官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又比如文教,這個唐朝之後的地方長官倒是擅長,畢竟他們不是或者說不單純是靠血緣人脈當的官,絕大部分都是自己考出來的,指點一下考生還是可以的,就是有的人可能自己會考但是不會教人罷了。”
“至於說經濟,那就彆提了,古代官員中懂經濟的不多,像是王安石這種在當縣令時能搞出青苗法成功實踐的更是鳳毛麟角,那些官員隻會說:什麼?還要想辦法讓本地農民賣出他們製作的農副產品獲得收益?農民不是種好地就好了嗎?!”
伍愛華說什麼的時候,古代官員的內心是真的有個什麼在刷屏。
我們當官,隻要好好管理農民,勸課農桑、斷案刑獄不就好了?怎麼還要搞什麼經濟?難道要想辦法讓商人的生意做得更好?
伍愛華並不在意這些官員的想法,還在繼續說著:“但是大家都知道,能夠乾完這些所有的人才,一百年也出不了多少個……”
“所以其他官員是怎麼乾活的呢?”伍愛華明知故問,又自問自答:“要不然雇傭幕僚幫自己乾,要不然乾脆就擺爛。”
“不過說起擺爛,漢武帝上位後的廷尉和禦史大夫這兩個職位都還挺適合擺爛的,用現代的話來描述,就是錢多事少風險小,位高權輕沒煩惱。”
聽到伍愛華的話,現代的彈幕有感而發。
【這簡直是夢中情崗】
【是我夢想中的工作沒錯了】
【真的做夢都不敢想能有這麼好的工作】
看到一心隻想躺平擺爛的觀眾們,伍愛華會心一笑,而後又說道:“不過雖然這工作是我們的夢中情崗,但是漢朝官員應該是不咋喜歡的。”
“畢竟擱在秦朝和漢初,廷尉和禦史大夫可謂是大權在握,上一個有名的廷尉是誰?李斯啊!”
“結果跑到你漢武一朝,人就隻能當個閒官?”
伍愛華說著,又開始自問自答:“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漢武帝在外朝之外,還設立了一個中朝。”
“這個中朝的人,就屬於位卑但是權重的,”伍愛華詳細科普道:“漢武帝在中朝設立了侍中、尚書、給事中等職位,讓他們參加核心談論和決策,直接對皇帝負責,從而架空了丞相和廷尉、禦史大夫的權力。”
“漢武帝在尚書台下,設了了三公曹,由三公曹掌管審判,於是廷尉就可以拿著大把工資,啥也不用乾。”伍愛華說著都忍不住羨慕了。
“曆史認為,漢武帝設立的這一個中朝,其實是唐朝三省六部製的雛形,它和唐朝三省六部的存在,都是為了架空相權,加強皇權,進一步促進中央集權。”
始皇聽著伍愛華的科普若有所思,隻是始皇對於朝堂的掌控還是很厲害的,他並沒有受到相權轄製的感覺(畢竟呂不韋被他輕輕鬆鬆就搞下去了),但是始皇也知道,自己未來的繼承人們不是每一代都可以好好掌握朝堂,所以這種製度也有其存在的意義?
“除了中央的這種改革,漢武帝在地方也作出了改革,”伍愛華繼續說道:“他專門設立了十三個監察區域,稱為州,每州都配備了一個刺史的崗位,專門用來監督彈劾當地郡守。”
“在漢武帝之前,漢朝沒人這麼做,漢武帝這個小機靈鬼搞了這麼一出,直接讓郡守每天食不下咽、夜不安眠。”
“在這個時候,刺史還隻有監督監察彈劾的權力,地方的司法權和行政權還都掌握在郡守手上,可以說郡守一般是當地一把手,刺史隻是當地二把手甚至三把手,畢竟還有個軍事主官。”
“但是很快,因為刺史沒有人監督,皇帝又相信刺史,在東漢的時候,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因為害怕刺史跑去和皇帝講自己的壞話,郡守在做決定之前都要先請示一下刺史,刺史認為可以的他們才會繼續做,兩者的地位已經發生了顛倒對調。”
“東漢末年,州已經從監察的區劃變成了行政的區劃,刺史已經實際意義上成為一州集行政、軍事、司法、監察於一體的主官。”
“這時候,刺史已經變成了我監督我自己,監察的意味已經逐漸消失了。”
聽到伍愛華這話,漢武帝不由皺眉:“沒有監察,郡守為所欲為,有了監察,刺史為所欲為,朕設置的刺史變成這樣,東漢究竟是怎麼做事的?!”
自己手上好好的製度,
怎麼到東漢就變了味了呢?!
“說完法庭的人員組成,我們來說說審判的程序。”
“漢朝對被告人審訊和判決,叫做鞫獄。”伍愛華首先解釋了一下名詞:“鞫是指的從審訊到判決的全過程,而獄說的就是判決之後進入監獄的全流程。”
“鞫包括了辯告、訊問、刑訊、雜治、讀鞫、論決、乞鞫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