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直到十九歲才生下第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生出這個兒子的妃嬪還是入宮多年,之前隻生育過一個早夭的孩子,身體傷害沒那麼大,猜測年齡和康熙不會差很多,最多上浮三歲下浮兩歲,也處於適合生育的年齡,所以才順利生下第一個健康的兒子。”
“後來,康熙二十一歲生下第二個活到成年的兒子,二十四歲第三個,這之後幾乎每年都能生一兩個健康的兒子,生育高峰一直持續到了三十一歲,直到三十三歲生了第十三個,三十五歲生了第十四個,三十五歲之後,就算康熙的後宮有很多年輕健康的妃嬪,他的生育頻率也沒有那麼高了。”
伍愛華按照之前拉出來的年齡表格說道:“在那之後,康熙四十歲才生了第十五個,四十二歲第十六個,四十四歲第十七個,四十八歲第十八個,四十九歲第十九個,十八十九還都夭折了。”
“這些數據還沒有加上公主,主要是康熙中後期的公主生卒年沒有那麼明確,所以我就沒有列舉出來了。”
“而在序齒的十七皇子之前,康熙隻有兩個兒子沒有活到成年,兒子簡直多到不值錢,隨機饞哭小一半的皇帝。”
伍愛華一直口頭說理論,古人都是知道但是沒那麼在意,畢竟大家都是早早結婚,也沒聽說有多大的問題啊?
等到伍愛華把數據直接列出來了,大家對比一下康熙生孩子的年齡,才發現原來真的影響很大!
要不怎麼說數據是最具備說服力的呢?
伍愛華之前長篇大論,大家無可無不可,伍愛華一說康熙,大家都正視起來。
伍愛華:早知道
早點把康師傅拉出來說一說了。
古代位麵,康熙也是不解了:“古往今來帝王那麼多,孩子生的多的也不止朕一人,怎麼天幕就把朕的生育歲數拉出來說了?”
青年康熙則是心裡一定:以後自己還會有很多兒子,皇位必定不會因為繼承人不穩固了。
青年時期的康熙,死兒子都死怕了。
三十來歲還沒有兒子的宋仁宗被大臣們勸諫了。
“官家已經年屆三十,按照天幕的理論,是黃金生育年齡的晚期了,臣等建言,請官家開選秀選取已生育一子以上二十歲和離、喪夫婦人,以子嗣為要。”
官員們的意思很明顯:趕緊抓住最後的時間,和證明了有生育能力的二十來歲婦人趕緊造娃啊!沒看到後世那麼能生生了十幾個兒子的皇帝,也都是在二十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生了十三個嗎?!
至於說選擇再嫁婦人什麼的,古人從春秋一直到北宋,都並不怎麼在意再嫁的身份,而元朝和清朝初期的異族統治者們也不在乎。
不說彆的,順治康熙後宮都有再嫁之人。
有時候,有生育過的婦人反而更受歡迎,因為這證明了她們沒有生育問題。
伍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