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犬也好不到哪裡去,魏晉的農民活得比三國好多少?”
其實伍愛華原本沒打算直接開大說諸葛亮壞話,她本人也不覺得諸葛亮真的是個和清朝皇帝一樣大興文字獄的破防怪,隻是伍愛華為了說明諸葛亮嚴刑峻法不一定不好,但是也不能說百姓都很歡迎,下意識提了提堡宗的名聲作為例子,才引起後麵的事情。
說出來看到明朝的彈幕,伍愛華就後悔了:這事專家沒標注能不能說啊!他們沒想到我說魏晉也能跑題到明朝!
為了不讓人懷疑自己轉移話題,伍愛華自然隻能順著諸葛亮或者堡宗的話題說下去,那麼對比起來,當然是轉回諸葛亮身上更為安全。
而且,因為諸葛亮的眾多粉絲,這個引戰的話題才足夠有爆炸性,才能讓大家忽略掉明
堡宗那同樣炸裂的操作,注意力都轉移到罵博主身上。
但是讓伍愛華也沒想到的是,諸葛亮的粉絲太多了,就連現代,也都是他的粉絲。
本來如果國家沒讓伍愛華把話題從堡宗身上引開,伍愛華也不打算繼續說明朝,而是打算說說七次北伐勞民傷財和劉徹打匈奴的對比,說說劉徹晚年民眾動亂的教訓以及蜀漢堅持北伐的背景下黎民的不堪重負。說說不去休養生息,怕魏國國力更加強盛,所以迅速從蜀漢九十萬人中抽出十萬人開展第一次北伐,攻打有六十萬大軍的魏國,“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饑色。”
說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撤退遷徙了西縣一千多戶人家,那時候人口遷徙可不像現代扶貧遷徙,給地給房給補貼,那年代遷徙路上是會死人的。
當然,三國的三家烏鴉不嫌野豬黑,曹操和孫權也沒少乾人口掠奪的事情,伍愛華一並收集了資料,打算給當時被迫遷徙甚至可能因此饑病凍累而亡的百姓打個預防針。遷徙過程中老弱病幼的生病、死亡,固定資產被迫留在當地,耕種到一半的土地無法收獲,食物不足忍饑挨餓,人在異鄉水土不服,這些可能都不在三國統治者們的考慮範疇,但是是伍愛華的考慮範圍。
難道西縣、狄道、河關、臨洮百姓就應該去蜀中?巴東、巴西、漢中、武都百姓就應該入關中?荊州、皖城、弋陽、江夏百姓就應該進江東?
秦皇漢武是明君嗎?
如果讓現代人去做始皇陵的傜役、去應漢武帝的兵役,有幾個人願意?
伍愛華還是那個伍愛華,一直以來就看不慣所有的封建王朝統治階層,你的功績我都承認,大漢忠臣、優秀的統治者、有管理手段,伍愛華都做了準備,也確實會誇獎一下,但誰規定有功績就不能說當時民眾因為你受苦了?嚴刑峻法不代表不是良政,嚴刑峻法的秦朝大部分底層百姓生活應該都好過其他六個國家的底層百姓,但是百姓就全都樂意了?
現代人有事沒事想起來一些傷害自己利益的立法都要罵幾句,當時的律法就不會影響百姓的利益?伍愛華可不相信。
然而,因為自己習慣性地嘴了句明堡宗,伍愛華隻能咽下苦果,嘩眾取寵,本來還打算先吸引眼球,頂著被罵把原本的提綱說出來,但是
伍愛華也沒想到真有人要人肉,害怕人去學校鬨事反而引起高維注意,下意識認慫改了口風。
原本的伍愛華:諸葛亮是個忠臣良相,當時嚴刑峻法不一定不是良法,但是蜀中百姓為了他們這些統治者的理想抱負忠君報國背負了很多。
引戰的伍愛華:一定是因為刑罰太嚴格,不滿的百姓都不敢說話了!所以才沒人說諸葛亮不好!
認慫的伍愛華:史官記載有偏頗很正常啊!不信你看司馬遷?!
於是,彆人最多輕傷隻有司馬遷重傷的世界成就達成了。
劉禪聽到伍愛華的話,特彆不忿:“這兔賊竟然如此汙蔑相父!”
諸葛亮本人並不在乎伍愛華的評價,畢竟平時曹魏和孫吳文人罵得比伍愛華厲害多了,諸葛亮隻是在琢磨:“這個揮淚斬那誰,那誰有可能是哪位文臣武將?”
既然揮淚,說明對方肯定有能力有忠心,自己大概率是為了某些目的不得不斬。
諸葛亮想要避免這件事情的發生。
至於說百姓不滿嚴刑峻法?諸葛亮自認為自己做的不比曹操孫權差,百姓對蜀漢也算擁戴,自然不會擔憂。
三國是個比爛的時代,曹操、劉備、孫權的政權正是因為沒那麼爛,所以才有那麼多人追隨,但要是把他們拉來和後世對比,從主公到大臣,隻要堅持住功過不能相抵的法治理念,沒幾個可以不掛路燈。
都說屁股決定腦袋,非自然管理部門雖然有司馬遷、諸葛亮的粉絲,但是都在擔憂:“可是就算扯到司馬遷,彈幕也不會放過主播說諸葛亮這事吧?畢竟司馬遷偏心是公認的事實啊。”
邊上的顧問搖頭:“不會,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司馬遷不滿衛霍故意寫差並且吹捧了李廣是事實,但是古人是真的有支持司馬遷看不起衛霍外戚上位的,而且人數不少,彈幕肯定能吵起來,甚至吵得會比諸葛亮還厲害。”
“畢竟絕大部分古人和大部分現代人都很追捧諸葛亮,不追捧的也是辯證看待不會認同剛剛小伍引戰的話,所以大家隻會有誌一同罵她,但是古人追捧李廣貶低衛霍的可不在少數,更彆說唐朝皇帝可是認了李廣當祖宗,唐人能看著李廣被罵?一起罵人的熱度怎麼比得過對罵的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