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開曆史的倒車(2 / 2)

大明不革命 王子虛 7856 字 9個月前

順國作為新生組織,目前的組織活力是最高的,但是也是最沒有政治經驗的,也沒有成熟的根據地。

大明剩餘的土地是遭到戰爭破壞最小的,總體經濟實力理論上是最強的。

但是大明朝廷的組織結構也是最為陳舊的,開始實行的政治製度也可以說是最為落後的。

國家構架都倒退到分封製度了,互不統屬的地方軍閥的作戰效率也高不起來。

這樣的大明與順國雙方聯手之後,慢慢的勉強拖住了清軍的攻勢。

持續十餘年的高強度混戰之後,三方都出現了精疲力儘的傾向,戰鬥的烈度也逐步降低了。

但是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三國始終沒有簽訂盟約,名義上始終處於戰爭狀態。

三國的邊界地區也不安寧,隔三差五的爆發大大小小的武裝衝突。

三國為了戰勝對手,也都在不斷地積蓄力量。

清國大力開發遼東的土地。

打敗了沙俄在東方的探險者和部隊,從沙俄手中奪取了西伯利亞東部的土地。

而後順著西伯利亞的海岸線繼續向東探索,甚至越過了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區。

然後繼續沿著北美洲西海岸南下,現在很可能已經探索到加利福尼亞了。

順國則大力經營西域。

逐步擊潰收服了準格爾汗國,陸續征服了中亞草原的幾個汗國。

最終通過阿富汗找到了進入印度的門檻。

順國進入印度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之後,整個統治集團的重心就迅速轉移到了印度方麵。

他們趁莫臥兒帝國內亂的機會,逐步征服和控製了印度北部的大量土地。

同時順國在神州本土的勢力範圍不斷地衰退,在嘉峪關以內的土地逐步落入了清國之手。

大明則是一路向南方開拓。

首先是將交趾之地再次納入自己的核心。

然後又逐步控製和開發了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的土地。

老撾、柬埔寨、暹羅、緬甸、柔佛、亞齊、文萊等南方藩國陸續內附。

爪哇島和婆羅洲,呂宋和棉蘭群島,以及曾經的舊港所在的蘇門答臘島,也都成了大明本土。

南海周圍的陸地和島嶼都被納入了大明的版圖。

這樣一來,神洲本土範圍內,總體上形成了南明、北清、西順的格局。

明與清之間的戰線和邊界,基本上穩定的在了秦嶺到淮河一線。

順與清之間的戰線,最初在太行山一線,後來不斷的向西移動,最終縮到了嘉峪關一帶。

神州本土的曆史和格局,與朱簡烜記憶中的曆史同期相比,可以說是天翻地覆了。

不過在明、清、順三國直接影響到的區域之外,這個世界其他地區的曆史和格局,主要是歐洲、美洲、非洲的情況,仍然與朱簡烜前世的記憶相差不大。

細節上應該會有不少的差異,但是重大曆史脈絡基本沒變。

畢竟蒸汽機改良都還在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也還沒有正式開始,東西方世界總體上還是割裂的。

神州和歐洲的國家都還沒有辦法直接乾涉對方本土。

不過東西方之間直接接觸比前世曆史同期更多,相互之間的了解也比曆史同期更加的深入。

崇禎皇帝穩住了局勢之後,寫了一本《坤輿地理誌》。

以非常樸素直白的方式,介紹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地理人文風貌,還附帶了很多張他本人手繪的地圖。

雖然精度遠低於後世的印刷地圖,但是在當時已經是全世界最精準和全麵的了。

特彆詳細說明了從大明本土前往印度、歐洲、美洲的方法。

特彆介紹了印度古代和當時的情況。

有從河西走廊走伊犁河穀,穿過河中草原和七河地區,經阿富汗開博爾山口進入印度的詳細路線。

提到了一個“五大天府”的說法,也就是全世界最適合種田的五個地區。

其一當然是大明本土中原和江南地區。

其二是印度也就是古稱的天竺。

其三是東歐的黑海沿岸的平原。

其四是北美洲東南部的沿海平原。

其五是南美洲東南部的銀河(拉普拉塔河)沿岸平原。

還說明了印度和南北美洲原住民的情況。

說明了歐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占領美洲的過程和現狀。

最後還提到了從阿拉斯加前往北美洲的路線。

整本書的格調,很明顯是在引誘神州人,把目光投向海外的世界。

崇禎寫完書之後,動用皇帝的權力,要求朝廷將這本書大規模刻印,在全天下廣泛的發行和傳播。

甚至不禁止流向順國和清國。

這本書也是順國和清國能夠找到印度和美洲的直接原因。

最終清國砍掉了沙俄東進的爪子,接過沙俄的接力棒爬到了加利福尼亞,再往南就是墨西哥了。

順國在侵吞印度土地的過程,也已經跟同樣在蠶食印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打過交道了。

大明更是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人都打過仗,奪取了他們在南洋的殖民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