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戰爭理由和目標和貸款(2 / 2)

大明不革命 王子虛 5065 字 9個月前

大明一方負責談判的是兩個內閣大學士,三個五軍都督府參謀,鴻臚寺卿以及下屬外交人員。

法國的代表是外交大臣夏爾·格拉維耶,美國代表是約翰·亞當斯,他們也都有隨行的參謀人員陪同。

大明皇帝是主持,但不會全程參與討論,隻是第一天去了一趟,表明了希望合作的意願和態度。

等到合作方案本身的細節基本談完了,皇帝才會再次出麵做最終的決定和批示。

三方的官員和參謀們,你來我往的持續討論了十二天,最終確定了總體的表麵上的合作方案。

三國決定共同簽署一份針對英國的共同防禦盟約。

並給西班牙以及其他國家留出了位置,隨時歡迎其他國家加入這個盟約。

大明公開宣稱的戰爭目標,就是朱簡烜之前與亞當斯討論的那樣。

奪取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驅逐英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勢力,奪取英國在大西洋的幾個島嶼。

控製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商路,懲罰英國的私掠船行為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惡行。

法國的戰爭目標,是奪取七年戰爭中損失的殖民地,打擊英國在全世界不斷膨脹的影響力。

美國的戰爭目標,是取得全麵的獨立,獲得與英國之外其他國家自由貿易的權利。

法國人介紹西班牙的戰爭目標,是奪回佛羅裡達和更重要的直布羅陀。

直布羅陀位於西班牙本土最最南端,是直布羅陀海峽北岸的一個小半島,扼守著這個出入地中海的門戶。

在十八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按照簽署的《烏德勒支和約》割讓給了英國。

大明向法國、美國各提供五百萬大明銀元的低息貸款。

但是不會直接給他們現銀,而是以絲綢、瓷器、茶葉、香料的形式送到歐洲和美洲。

將這些東西賣掉之後,再把獲得的銀子作為貸款給他們。

如果他們著急,可以直接按照當地的市場價格,向大明領取這些物資,自己到市場上去賣。

大明大老遠的去一趟歐洲,還有主力艦隊保甲護航,根本不擔心海盜劫掠。

如果直接帶現銀去歐洲,而不是帶著商品去,那就虧大了。

兩國以大明給他們的貿易許可,以及美國的長島地區,法國在印度的殖民地,作為貸款的抵押。

若兩國不能正常還款,大明有權直接扣押兩國的商船,有權占有作為抵押的兩處土地。

直到兩國政府能夠償還全部的貸款本金和利息為止。

盟約簽署之後,格拉維耶和亞當斯安排副手乘坐快船返回本土,向本國決策者傳遞這個大好消息。

格拉維耶和亞當斯自己,則是繼續留在大明,維持與大明皇帝和朝廷的關係。

關鍵是督促大明儘快參戰,儘快把承諾的貸款發出來。

不過戰爭準備都是需要時間的,兩人就算是在這裡盯著也快不了多少。

幸虧大明本來就在組織吳王護衛軍團,組織軍隊出海所需的戰爭資源和船舶都是現成的。

而且大明皇帝在亞當斯上次來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準備戰爭了。

關鍵是現在的大明皇帝確實有錢。

直接經營的皇商本來就能賺到的大量利潤,地方藩臣還要每年向皇帝繳納一筆貢賦。

這些錢都是入了皇帝自己的內帑的。

就算是有保守的官員不同意,大明皇帝也能直接用內帑發軍費開戰。

實際上大部分官員不會抵製皇帝花內帑來打仗,因為官僚係統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夠分到利益。

所以看上去隻用了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大明朝廷就完成了最終的戰爭整備。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