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最卷的一屆科舉(2 / 2)

為何,出了這麼多優秀人才,千年龍虎榜啊,這是多高的讚譽,可惜卻依然救不了他們的王朝。

因為黨派之爭嘛……

一些人心中逐漸升起恐慌,黨爭,確實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

……

明,朱元璋冷哼,這些個文人就是這樣。

他知道文人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整頓吏治便非起用文人不可。所以得天下之前,他對文人倚重之殷,待遇之優是有口皆碑。

但得天下之後,他對文人的態度簡直判若兩人。外部矛盾基本解決了,內部矛盾就明顯了。為了鞏固皇權,他必須打壓這些文臣武將,況且他對文人也心懷猜忌。

有一回,一位跟隨朱元璋的將軍就在朱元璋麵前說文人的壞話。

他說,這些人心胸狹窄,嘴巴刻薄,經常用不同的方式罵人。文人們用心惡毒,善於嘲笑他們。如果他們不警覺,就會被文人愚弄。

比如張九四(張士誠),文人們認為給他該改名為士誠。

朱元璋說這個名字很好,有什麼問題。

那個武將就說:問題太大了。孟子說過,士,誠小人。那些文人是在罵張士誠小人啊!

朱元璋聽後,就去查孟子的書,發現確實有這句話。

他不禁感到震驚,張士誠也是半個君王,給人叫了半輩子小人,直到死都不知道,真可憐。

這就導致朱元璋後世一統天下後也對文人帶著些偏見,他也不是針對宋朝那些文人,他一視同仁,所有文人都心臟!

……

相比於其他朝代,北宋簡直驚濤駭浪。

剛開始趙禎還在開心,嘉佑是他的年號,沒想到這一屆科舉竟然為朝廷網羅了這麼多人才,就看此榜過後,宋人才斷層了。

他一愣,為何斷層,誰也不服誰,會是這個原因嗎,難道他網羅人才也做錯了?

趙禎有些失落,他也不知該怎麼辦了。

王安石蘇軾等人,齊齊色變,連什麼唐宋八大家,什麼龍虎榜都顧不上了。

後人雖肯定他們的文采,但對於政事卻批判居多,未來的大宋,會因為文人相爭,而衰弱嗎……

神宗時期,王安石失魂落魄,他的變法失敗了?是什麼原因呢。

後來是司馬光占據上風,可他居然割地,割什麼地,割給誰了,怎麼會這樣……

另一個時空的司馬光臉色也不好。

司馬光主持編著的《資治通鑒》這一功績,足以令他留名青史,但不可否認他確實也有很多離譜的操作。

宋神宗趙頊駕崩後,司馬光主持朝政,他出手凶猛,一下子就廢除了一多半的新法。

然後,他還想把王安石用無數將士鮮血換來並苦心經營多年的河湟地區送給西夏,以示誠意。

他給出的第一個理由是:夏國主趙秉常(夏惠宗)為臣下所囚,所以才向我們求救,神宗皇帝興兵討伐就是為了給人家趙秉常幫忙。

可是在神宗朝主持新政的這幫小人卻順手將人家的土地給占領了,還將這些當成是自己的功勞所以這些地方得歸還給人家西夏,以彰顯咱們的大國風範。

這就有點搞笑了。國與國之間有什麼情誼,全是利益,不然為何宋神宗要去興兵討伐。

司馬光給出的第二個理由是:“此數寨者,皆孤僻單外,難以應援,田非肥良,不可以耕墾,地非險要,不足以守禦,中國得之,徒分屯兵馬,坐費芻糧,有久戍遠輸之累,無拓土辟境之實,此眾人所共知也。”

大致就是說,這幾塊破地方不能拿來種地,又不方便防守,安排兵馬在這些地方守衛,就是浪費糧食。

對一個國家來說,割地求和是一件極為屈辱的事情,除非萬般無奈,否則絕不能走出這一步。

可是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卻主動選擇割地給國力遠不如自己的西夏,為的是換取宋夏兩國和平共處。

不過,北宋朝廷也有有識之士,拿著地圖當庭責問司馬光,唐朝時因為丟失河湟地區,導致回鶻、吐蕃長驅直入關中和長安,如今一旦“歸還”,那麼要重演舊日悲劇嗎?!

無奈之下,司馬光不敢將河湟地區送給西夏,但卻堅持將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地送還。諷刺的是,四地送給西夏之後,西夏並未領情,還是不停侵擾宋朝,相反失去了四地,宋朝防禦形勢更糟糕。

司馬光是老糊塗,真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還是單純就是痛恨針對新黨呢。

沒人知道他自己在想什麼,但後人明晃晃說他割地,確實像在他臉上打了個極大的耳光,全天下都在看著天幕,這讓他如何自處。

此時還在商討,地沒有真送出去,他拉不下臉,卻也不敢再強硬地推行割地政策了。

蘇軾無奈苦笑,新黨當政時他反對新黨,舊黨上來了,他又開始反對舊黨了。

司馬光想廢除差役法和青苗法,但剛回朝的蘇軾始終跟他唱反調。

經過了民間的“磨礪”,蘇軾已經從當年那個不解民情的官員成功蛻變了。

他認為差役法利國利民,於是全力反對廢除,還調侃司馬光,“您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