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眼鏡(2 / 2)

網友F:去看看清明上河圖!那上麵就有戴眼鏡的人!

網友G:古代隻是生產力跟不上,鑽研這方麵還是很細致的

回複

(是的,所以很多舊物因為技藝失傳沒法修複)

(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了才有時間精神去研究發明事物,經過大量的人努力再經過幾代人的接力,傳承。這才是一件事物、發明的基本。)

(我不明白為什麼明明都有記載的事還有那麼多人質疑。你寧願相信彆人也不相信老祖宗,不相信流傳下來的典籍?

隻要有人說中國古代科技,馬上就有一大幫人急不可耐地說中國隻有技術沒有科技,拐彎抹角的諷刺陰陽。

我們的各項東西都是能追根溯源的。某些人要明白你們能在這裡逼逼賴賴不用像某些地區擔心下一秒就沒命是因為國家安定強大[微笑])

(馬可波羅那個時候寫Z國簡直,就像現在有些人羨慕國/外是一樣的)

(老實說清後麵發生的那些事確實狠狠打擊了國/人的信心,才有崇洋媚外這個詞,唉)

(我們國家很強,但因為現/代物理學大廈基本是由西/方建起來。不管他們是怎麼爆發的,我們確實還是有很多要追趕的地方。

我們隻有繼續加強科研工作,繼續努力,才能讓他們坐下來好好聽人話。)

(其實這就相當於物種入/侵,在自己的領土上混的不咋地,但一旦跑到彆的地方,沒有了競爭壓力,瞬間就蓬勃發展了。

就比如說在當時的清朝是處於被打壓的狀態,但是跑到了彆的地方,壓迫他們的東西沒有了,所以迎來了發展[看])

(我在英/國教材上看到的全是抹去了Z國的身影,包括青蒿素[捂臉]

都能說是埃/及怎麼樣希/臘怎麼樣……)

——————

孫雲球聽天幕談起自己,滿麵紅光,人生的追求是什麼,莫過於此了!!!

竟然還被譽為“科學巨人”,孫雲球激動的不知說什麼好了,原來被後人銘記是這種感覺,真是聞寵若驚,心花怒放啊!

可他竟然34就去世了,而且還曆經了兩個朝代,孫雲球想起目前的形勢,心緒不定。

孫雲球出生於崇禎初年的一個已衰落的官宦之家中。

他年幼時,隨父母遷居蘇州虎丘山畔,自幼聰穎異常,13歲即為吳江縣鄉學生。

不久父親去世,又遇明朝滅亡,清軍南下。生計艱難,他遂以采集出售中草藥謀生。

他喜愛科學研究,尤其對機械製造頗有天賦。如今不再科舉,便刻苦鑽研數學知識,探討測量、幾何之法。《吳縣誌》說他“精於測量,凡有所製造,時人服其奇巧”。

許多人視力不佳,做事不便,但眼鏡價格高昂,孫雲球下定決心,要研發出價格更低,使用方便的眼鏡。

他能夠根據患者年齡、疾症的不同而“隨目配鏡”。

孫雲球做的眼鏡效果明顯,深受歡迎,人們爭相購買,他的舅舅董某便是受益者之一。

身為秀才的董某近視嚴重“閱文繕寫,在見寸以內”。使用眼鏡後,視力大為改善“頓使目光遠一尺有餘”。

後來董某鄉試中舉,孫雲球製作的眼鏡或許也有一份功勞。

孫氏眼鏡暢銷全國,為了讓更多眼疾患者用上質優價廉的眼鏡,孫雲球總結多年製鏡經驗,寫成《鏡史》一書。

他在書中仔細介紹了製鏡的曆史、原理和方法,各地製鏡者都可據此製造光學鏡片。

《鏡史》的暢銷促進國內眼鏡製造業快速發展,眼鏡價格也隨之一路走低,從幾十金降為七八金。

到了順治年間,蘇杭人大量製造、販賣眼鏡。

每副值銀最貴不過七八分,甚至四五分,二三分都可購買以改善視力,便宜的價格最終使一般百姓都能使用。

孫雲球一生製造各類光學儀器達七十餘種,憑一己之力將華夏的光學製造業推向新的起點,可惜英年早逝,享年34歲。

清,康熙本來聽的極為不滿,孫雲球活到了康熙年,為何稱他為“明末科學巨人”,這分明是我大清之人!

結果又聽後世憤怒於清的不重視,說清錯過了許多,他的臉色又青又白,幾欲解釋,卻覺得徒勞,天幕又聽不見……

一句清末發生的事,打擊了國/人的信心,讓他怒火中燒,無處發泄,隻得把硯台往地下狠狠一砸!

怎麼會這樣,大清是怎麼一步步落到這樣的地步的,天幕未出現前,明明一切欣欣向榮,誌得意滿,為何,暗處竟有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