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精神(2 / 2)

(淚目)

(有點心疼他了)

【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

這一次他真的倒下了,辛棄疾病重,臥床不起,隻得上奏請辭。

同年九月初十,辛棄疾仙逝。

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宏大誌向,最終也隻能化為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孤芳自賞。

……

之所以將辛棄疾比作最強打工人,並不是因為辛棄疾幫助皇帝完成了多少業績,也不是因為他各行業精通的多才多藝。

而是他不論受到怎樣的排擠,哪怕全世界都將他拋棄,都會不忘初心的堅持自己。

給朝廷打一輩子工不難,可給自己打一輩子工,並不容易。

因為即便時代承認了他的想法可行,可命運卻也始終是——下次一定。

而對於辛棄疾而言,事業虐他千百遍,他待事業如初戀,他的事業不是利祿與功名,亦不僅僅是沙場秋點兵。

他的事業是精忠報國,是國家的複興和統一。

辛棄疾這一生,他手摘過烽火燎原的狼煙,腳踩過鳥蟲歡愉的農田。

儘管夢想坎坷崎嶇,儘管人生顛簸多變,即便全世界都在排擠自己,卻也忘不了最初的執念。

……

國非國,家非家,男兒不誌強,何以是天下?】

評論區

網友A: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

所以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梁衡《把欄杆拍遍》

網友B:宋朝是一個傳奇的時代,硬生生將一位將軍逼成了傳奇詞人

回複

(學文救不了大宋,學武也救不了大宋,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是不世出的全才。作為軍事家的他不得其時,卻造就了南宋詞壇一座高峰。是詞壇之大幸,南宋之大悲。)

(“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於是而已。”——元朝著名救火大隊長脫脫對稼軒的評價。)

(冠軍侯背後有漢武帝,辛棄疾背後有誰?辛棄疾對它們來說始終是個“北人”,這是何其的悲哀。)

網友C:年少時的幼安何等雄姿勃發,看他以五十人入敵營生擒叛徒。“壯聲英慨,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

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披星戴月向未曾謀麵的祖國趕去,不知道他會不會躊躇滿誌地預想自己以後的人生……

那時的他大概怎麼也想不到吧,他漫長的餘生中留下來最多的,不是累累戰功,而是懷才不遇的詩文……

是“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是“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

是“甚矣吾衰矣,歎平生交遊零落,隻今餘幾”

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是“老來情味減,對彆就,怯流年”

是“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隻依然”……

可是哪怕到死前最後一刻,他心心念念的還是北伐,還是“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裡江山”

網友D:每當神州陸沉,總有那麼些人高呼著統一統一,直到血淚骨茬燃儘戰火,直到盛世重開青山忠骨,直到悲憤欲絕身死難眠。

他們的血淚,便是曆史的悲歌,是這片故土的魂魄,是這裡的精神。

——————

所有人皆神色動容。這片大地分分合合,又有多少個這樣的人物,不忘心中誌氣,一心為家國的複起。

嶽飛韓世忠等人皆眼眶濕潤,同為宋人,且是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