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始皇謠言其一——為打賞加更(1 / 2)

感謝“苫小牧的北港火山”大佬打賞的催更符。

感謝“逍遙春秋笑長生”大佬打賞的微為愛發電。

祝兩位龍年大吉,拾柒今日爆更!

[而此時嬴政終於完成了秦國曆代先君未成之大業,算得上前無古人,一統天下!

而一統天下僅僅隻是始皇一人功勞嗎?

始皇即便在偉大,他自己也從未說過自己一人就把六國乾掉了吧?

而秦國為什麼能夠一統天下,除去老生常談的商鞅變法、代代明君之外,up主還想用一個詞來形容秦國——幸運。]

嬴政在講到滅齊時候就已經來到朝堂,坐在王座之上。沒有氣憤、沒有愉悅,隻是感歎道:“不容易啊,朕還以為起碼到宵禁時間才能講到朕,不過居然會有人認為一統天下隻靠朕嗎?

是靠我大秦曆代先君矢誌不移東出、任用賢臣,君臣齊心才有今日之一統華夏。”

李斯還在思索著言語,卻瞧見那叔孫通行大禮朗聲賀道:“陛下之功績遠邁三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統天下、再造華夏,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陛下功績光耀萬古,後人有此想法也不奇怪!”

“哈哈,博士不是恭維朕吧?”嬴政也是朗聲笑道,半信半疑問道。

“陛下,您是了解我們儒家的,我們從來不恭維君主、實話實說,臣可對著天幕向孔聖、孟聖起誓,句句真言、若有假話天誅地滅。”

“哈哈,來人,取美酒一壇賜與博士。”

李斯牙都快咬碎了,才忍住沒把臟話罵出口,叔孫通你**絕對不是儒家,你們儒家沒有這麼不要臉,你還對孔子、孟子發誓,他們要是知道非得宰了你!

而此時向秦國走去的孔子也是連打了幾個噴嚏,緊了緊衣服。

至於孟子,此時還在第二次搬家的路上,也是把母親嚇到,連忙給他加了兩件衣服,囑咐道:“注意身體,莫要惹上風寒。”

[幸運在哪裡?

幸運在始終有人或者事情主動被動的推著它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前麵提到過魏國一直把目標放在中原之地而功敗垂成。

秦國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但趙國和範雎又把秦國拉回黃土高原。

楚國也變法了,但吳起不是商鞅,楚王也不是秦王。楚人亡政息,秦殺商鞅留商鞅之法。

齊國讓樂毅打的幾乎亡國是因為作死,秦也有一個作死的人——秦武王嬴蕩。

可嬴蕩跑去舉周天子家吃飯的大鍋成功的把自己送走,真可謂是:不作死就不會死。

趙武靈王一世英名、進行改革實行胡服騎射,最後卻因為立儲問題而死。

而秦武王死後,秦國也陷入接班人問題的內亂,打成一鍋粥!

而魏冉出現了,他即是楚係也是魏係,小腦袋一轉,這魏國不吉利還是選楚吧。

靠著手裡的刀劍身後的兵卒鐵血鎮壓扶秦昭襄王上位!]

而此時在大路上騎馬飛奔的吳起、李悝也是大喊到:“君上,您就不要追了。再追都要到秦國了,您回去吧,後人都說了,魏國不吉利呀,您再追我們也不會跟您回去的!”

“兩位,魏國不吉利那是後世子孫不爭氣呀,我可沒毛病啊!

後人也沒說過我的不是呀,你們跟我回去幫我變法,軍政大事二位商量著來決定了就行。

等我死了,你們想去哪裡都行,算寡人求你們了!”

[這一係列的幸運除了白起這位開掛一般的人除外,用一句粗俗的話來概括一下:用我越來越大的屁股坐死你!

而用一千多年之後朱升的話那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努力提升國力、民力、軍力,而後一發入魂,拜拜了嘞各位!]

“粗鄙,有文雅之言非要用那粗鄙之語,不過話粗理不粗。

扶蘇,兩句話都抄下來,掛在你宮內和剛才那句一樣,每天起來念幾遍!”

扶蘇滿臉尷尬之色,卻也隻得應下,這天天念屁股坐死人,彆人該不會以為我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癖好吧!

[嬴政打下的這份家業大的嚇人,以至於他在給自己取封號時候煞費苦心。

最早有傳是李斯,也有傳是叔孫通上表稱:泰皇。

《史記.秦皇本紀》記載: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而司馬貞寫的《史記索隱》:“按,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當人皇也。

泰皇也是楚國神話裡麵的至高神——太一,又稱太昊。

而始皇覺得這個名字不夠霸氣,不好聽。

也確實,這名字換成今天就是一蕞爾小邦的君主稱號,就這還因為華夏翻譯始終追求信、達、雅的原則,不然那就得翻譯成——東南小蠻王。

而嬴政將泰字去掉取皇字,又把商朝用過的帝號拿出來用,當然也有說是五帝的帝。

稱:“皇帝”,寓意:功蓋三皇,德高五帝。

皇:大也,煌煌盛美。

帝:德象天地,父天母地,為天下主。

而至此華夏最高統治者都沿用這一稱號,持續兩千多年。

而後又將朕這一詞定為皇帝專屬自稱。

《說文解字》:“朕,我也,闕。”

最早這個字和我們現在自稱我、俺、咱其實是一個道理,並沒有特殊含義,誰都可以用,比如屈原《離騷》中寫到:“朕皇考曰伯庸”

而始皇打下的這份家業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幾乎統一所有已知文明、已知區域,而後行郡縣製度、廢分封。

這可是開天辟地頭一遭,後世華夏無論內亂、外族入侵,有誌之士都以一統天下為己任,不管打了幾百年都必須要一統。

使得華夏未像歐洲羅馬帝國崩潰之後碎成一個個小國。

始皇功莫大焉!]

李斯又一次沒有搶過叔孫通,剛準備行禮隻見叔孫通已經行完禮朗聲說道:“陛下,臣覺得後人稱陛下為千古一帝不妥!”

李斯……咦,不對勁,十分有十二分不對勁。

嬴政正想問話,諸臣正想嗬斥,又聽的繼續說道:“陛下之功光耀萬古,雖不知羅馬帝國有多大,可猜想能被後人稱之為帝國,想必疆域人口就算不如我華夏也差不了多少,卻分裂成無數小國。

華夏幸有陛下橫空出世,才免得我華夏淪落至此。

所以臣認為,陛下稱千古一帝不對,陛下該是千萬古一帝才對。”

正在看天幕的李贄隻感覺自己氣運被奪。

李斯再次握緊雙拳咬緊牙關,才沒罵出聲來,你們儒家不要臉無恥,孔子孟子教過你們奉承君王嗎?

這詞不是應該我來說,然後你大罵我一頓,然後陛下發怒嗬斥你們嗎?

你是不是還要對孔子孟子發誓?

“臣知陛下覺得臣在阿諛奉承,可臣句句皆為真心之言,臣對孔聖、孟聖、儒家各代先賢立誓,若有半句假話五雷轟頂、死後烈火加身。”隨後儒家諸位博士也是行大禮朗聲立誓。

“哈哈,諸位博士不必如此,朕信各位,朕隻是好奇,諸位此前不是還勸朕分封嗎?

怎麼後人提我廢分封、行郡縣。諸位倒還誇朕了?”

叔孫通是一個實力演技派,眼淚那是說流就流出來,哽咽著說道:“陛下,臣等以前愚昧無知,曲解聖人教誨,以為行分封之道便是王道,今日才知天下定於一才為王道啊,臣等有罪。”

各位博士也是演技派,都哭著跪下稱有罪,整個朝堂都是儒家官員的哭聲,真是聞者傷心,聽者落淚。

李斯和朝堂諸官員那是欲哭無淚啊,你們儒家不要臉,呸,太不要臉了,你說的可是我們的詞啊!

[而在講始皇和他秦朝的故事之前,咱們先來盤點一下始皇身上那些似真似假的謠言。]

[第一:秦始皇並未一統天下,直到他死都沒有滅掉衛國!

而對於原因有以下兩種謠言:

第一:始皇的真愛是一衛國女子,因為愛她所以留下她的國家。

第二:因為商鞅是衛人,嬴政感謝商君為秦國一統天下做出的貢獻所以沒有滅掉衛國。]

剛才還麵帶微笑的嬴政也是傻了眼,不是,你們後人不是人人都能讀書識字的嗎?

這麼扯淡的謠言都能信?

你們還能再離譜一點嗎?該不會阿房宮,你們認為我是為一個名叫阿房的女子修的吧?不會這麼離譜吧?

[我們也不掰扯秦皇嬴政到底有沒有真愛,就嬴政是戀愛腦嗎?會為了一個女人放棄滅國?

至於商鞅更扯淡了,五馬分屍時候也沒見誰感謝啊,怎麼到嬴政就突然想通了?

而真實情況其實是衛國很早就已經屬於秦國的藩屬國,滅不滅無所謂,聽話就行。在魏被秦滅之前,衛國君主已經自貶為君,後歸屬秦國,雖然衛國還在,衛國君主的地位在秦王眼中隻能算一個君,差了一級。

對秦王上表隻能自稱臣。

外交、軍政、任免大權都在秦國手裡。

你告訴我誰家滅國?滅自己的臣子?

再說了,真想滅了也不用直接派軍,就傳道詔書的事。]

[第二個謠言:阿房宮其實是嬴政在趙國時候的青梅竹馬的名字,他們約定好將來嬴政成人便來迎娶她,可誰知道嬴政滅了她的祖國。

嬴政按照約定來迎娶她,可一邊是自己深愛之人,一邊是滅國之恨。

阿房無奈,拔刀自刎。嬴政在秦國沒有等到心愛之人,隻等到她的屍體,傷心欲絕。

便決定修建一座宏大宮殿,裡麵擺滿各國的奇珍異寶,用阿房的名字來命名。]

嬴政是瞠目結舌,朕就是隨便想想,你們後人真的這麼離譜嗎?你們要不要動動大腦想想啊?

[而根據這個謠言還延伸出:

為什麼秦始皇一生都沒有立皇後?

因為最愛的阿房死了。

為什麼扶蘇明明是嫡長子,嬴政卻不立他為太子?

因為他不是阿房的兒子。]

嗯,這下不僅始皇目瞪口呆,扶蘇的嘴巴幾乎可以吞下一顆雞蛋。也是瞬間想明白了,怪不得父皇說我不像他,原來我生母不是阿房,父親因此不喜我。

越想越覺得這可能不是謠言,越想越委屈,淚水止不住的流了下來,朝堂袞袞諸公還沒從謠言裡麵緩過來就聽的突兀一聲,長公子哭的撕心裂肺。

這也是把嬴政驚到了,回過神問道:“這後人說朕,又沒說你,你哭啥?”

“父……父皇,原來是……因為兒子之母……不是阿房母親,才被您如此不喜,您為何不告知……兒臣啊,兒臣苦啊……嗚嗚嗚”

嬴政滿臉黑線,推翻桌案,站起來就是一腳踢到扶蘇身上:“你讀書讀傻了是吧?朕那時候才幾歲哪來的青梅竹馬?

朕一統天下之後派人去趙國迎娶過誰嗎?

後人也說是謠言,您讀傻了也總該能聽懂人話吧?”

“父皇,無風不起浪啊,再說,您派人去邯鄲,說的是找一下小時候欺負過您的人,誰知道是不是幌子,其實是去找阿房母親啊!”

秦王絕學佛山無影腳啟動:

“朕讓你無風不起浪,朕讓你打幌子!你氣死朕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