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7章 反炮擊係統(2 / 2)

戰場合同工 勿亦行 3578 字 1個月前

在使用中,操作人員發現,在一定條件下,雷達是有可能發現並跟蹤炮彈飛行軌跡的。在雷達獲得一枚炮彈不同時間點上的不同位置信息後,通過數學運算就可算出炮彈落點,為己方火炮射擊參數進行校準,德國工程師就以此開發了“達姆施塔特”炮瞄雷達。

而對炮彈飛行軌跡進行逆向推導,理論上也能發現炮彈的來襲方向等信息,繼而計算出敵方火炮的位置,基於這個原理,誕生了反炮兵雷達的概念。但這對雷達的性能要求更高,整個係統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數據計算,這在二戰時的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

通過追蹤炮彈飛行軌跡來確認敵方火炮發射陣地的技術,在二戰結束後才發展起來。美國首先在二戰時的SCR-584炮瞄雷達的基礎上,開發出了AN/MPQ-10型反炮兵雷達。

不過這種雷達隻能用於發現來襲的迫擊炮炮彈,因為迫擊炮炮彈飛行軌跡呈標準拋物線,且飛行速度不高,通過解算雷達獲得的炮彈飛行軌跡,可以獲得敵方發射陣地的位置信息。

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反炮兵雷達,直到上世紀70年代前,這類雷達主要用於反迫擊炮。

上世紀80年代,高性能計算機的出現,使得快速逆向計算彈道的技術逐漸成熟,結合數字地圖技術,得以開發出能夠對大口徑榴彈炮和加農炮進行偵測的反炮兵雷達。這些雷達可以在發現來襲炮彈的數秒鐘之內,自動算出敵方火炮位置,並標注在地圖上。

相控陣雷達技術的發展,使得反炮兵雷達的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傳統上為了保證對高速目標的精確定位,反炮兵雷達一般使用X波段,在工作時,雷達天線采用機械旋轉的方式,以水平30度以下的掃描角度進行偵測,這使得整個係統發現來襲炮彈的效率相對低下。

而安莫爾軍使用的是美國人提供的“火力發現者”係列。這種反炮兵雷達的偵測距離一般在30~50km,具體的參數取決於敵方火炮的種類和發射距離。而且他們這種反炮兵雷達一般采用車載方式,行動非常隱蔽。

林銳這次也將一套炮瞄雷達帶上了,這關鍵時刻果然排上了用場。

“老大,既然我們可以知道對方的位置,為什麼不組織我們的重炮,直接乾掉他們的炮兵?”香腸問道。

“想多了,美國佬給安莫爾提供的炮瞄雷達是軍方淘汰的老舊型號,最多隻能計算出大概範圍。沒有提供精確定位。

而我們的重炮基本上都是火箭炮,隻有少量152口徑的加農榴彈炮。火箭炮的精度本身就是弱項,如果再用不精確的坐標方位射擊。其偏差可想而知。

最終沒能對敵人產生傷害,還會驚動敵人。所以,你們懂我的意思。先設法隱蔽下來,然後,必須找到機會乾掉敵軍的重型火炮。”

“可是不能精確定位的問題怎麼解決?”快馬也問道。

“反炮兵雷達我們這裡有一套,在安莫爾軍那裡也有一套。他們會根據我們這次觀測到的結果,也進行檢測部署。到時候,奧魯米聯邦軍的炮兵再次動用的話,兩套反炮兵雷達同時工作。

雖然單獨使用,得到的數據不夠精確,但是同時使用的話,可以起到三角定位的效果。由兩個觀測位,就能確定敵軍火炮的準確方位。

然後,再讓我們的重炮開始發揮作用。”林銳低聲道。

,:,,.,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