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中醫護之間的輕鬆聊天,也能緩解大家的緊張神經,保證技術發揮的更加穩定
“簡單來說,我們隨處可見的立交橋,幾乎全是預應力結構。”
“施工人員在建設橋梁的時候,為什麼必須使用中間高兩邊低的拱形建築結構呢?”
莊豎在確保手中大腿不出現滑動的情況下,還抽出一隻手,比劃出一個拱形結構的造型。
“很簡單,當車輛行駛在立交橋上,隨著外部力量的增加,拱形就會變得愈來愈平,徹底變成一個平麵,也是橋梁設計的極限承重值。”
“梁主任你想想,橋麵上行駛的車輛給橋梁施加向下的力,促使橋梁越來越平,而拱形結構原本的預應力卻相反,始終要保證原本的拱形結構不做改變。”
“上下的力道相互作用,是不是讓橋梁承受的載重更大,結構更為穩定......”
至多也就半分鐘時間,莊豎用立交橋舉例,無比形象的向梁主任,闡述了預應力的理論關鍵
“妙呀!”
梁主任差點忘記了正在手術,幸虧忍住了拍大腿叫好的動作。
“莊醫生這麼一說,老梁我就全都明白了!”
“我還說呢,為什麼所有的立交橋,不能好好的修成平整的呢,合著裡麵原來有這麼多道道!”
“這種預應力的使用,原本能同時行駛30輛車的橋梁,再多一倍也不會有任何風險呀......”
吹牛的知識點又增加了一個,梁主任越嘀咕越是覺得牛批。
生活中處處常見的小常識,往往蘊含著普通人容易忽略的大道理
“不對呀莊醫生!”
“你說的預應力我聽懂了,可人體骨骼又不是建築結構,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梁主任猛然腦子一轉,看似在否定莊豎的說法,可疑惑的小眼神卻死死看向林逸。
估摸著能將預應力和現在的八字腿聯係在一起,就不是莊豎可以解釋清楚的了
“很簡單的道理。”
“生活中誰也不能用這樣的八字腿正常走路,為了強行扭轉這種現狀,傷者就會花費更大的力氣,來糾正自己的腿型。”
“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