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軟肋就和我們的優勢一樣明顯,深入塞外,補給困難,再無援軍。用耗的,都能把我們活活耗死在草原之上。
所以必須速戰速決,各方部隊必須在入冬以前結束戰鬥,且必須大勝而歸。
不在這次徹底摧毀瓦剌吞並草原的野心,我們的邊塞將永無寧日,聽明白了嗎?”朱棣一聲招呼,眾將無不高呼,“定不辱使命!”
其實戰局並不像朱棣描述的那般全是劣勢,隻是故意說得嚴重一些,讓這群鬆散的將領都把心給提到嗓子眼才行。大明的優勢在於,糧草尚且充足,從邊塞到大軍一路,尚且沒有敵人蹤跡,這樣可以確保輜重至少還算順當。
且韃靼新封的和寧王阿魯台也表示,願意獻出四地作為大明的羈縻所,提供休整服務,鞍前馬後。
韃靼這麼殷勤,無外乎大明是在為救他們而打仗,但這群龜孫也不可全信,如果大明遠征軍不是大勝,或者損失慘重,陷入膠著戰的泥沼,不排除阿魯台那畜生會跟馬哈木摒棄前嫌,原地結盟,一並先吞沒了大明重兵與皇家血脈。
朱棣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也要做全最充分的準備。
這次遠征大戰,輜重部隊完全交由趙王朱高燧,與順天府的守城部隊負責。當聽說要兵分兩路,確保兩路補給順暢時,朱高燧人都麻了。
本以為這也是出風頭的好機會,結果卻變成了要人命的苦差事,三十五萬人馬的吃喝拉撒睡,還要深入漠北腹地,兩路運輸,朱高燧需組織的輜重部隊人數將超過60萬,雖然其中隻有十分之一的是兵,其他皆為民間征調的腳夫車隊。
這些人深入漠北送些給養倒沒什麼,但這麼長的補給線路,要是遇見敵軍突襲,定會軍心大亂。彆說瓦剌奇兵襲擾了,哪怕遇見一些流寇馬匪,朱高燧都不知道護哪頭才合適。
總之,大軍未動,糧草先瘋,朱高燧和二哥喝的那頓接風酒,變成了自己的訴苦酒,還在求二哥跟老爹美言幾句,把這輜重的擔子分一些給邊塞的都城,讓他們一起分擔分擔,自己也能輕鬆一些。
隻可惜事後朱高煦也真幫忙開口求情,結果換來了老爹一頓臭罵,數落老三平日耀武揚威,以順天府的無冕之王自居,結果一到要用的時候就銀樣鑞槍頭,不堪大用也。
朱棣發火稱,如果老三搞不定這次的輜重補給,那交出順天府的督軍大權,滾去封地彰德府,天天喝胡辣湯了此殘生得了。
三弟心裡苦,苦得都無處說理去,最後不得已,竟然還托侄兒朱瞻基給林川送了一封請帖,要在那曾經打過交道的銅雀樓設宴,犒勞戍邊的龍虎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