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齊聲喝道。
“哈哈哈,好!本王在此先行謝過諸位了,還是那句話,如若真的能夠成就大業,那麼本王定與諸位共享江山”。
榮親王大聲的說道。
“王爺,幾位大人,王爺此番出征兵鋒直指揚州建興城,必定能夠成功,原因有三,其一,星象所指乃是天命所歸,此為天時。其二,我朔州地處西北邊陲,地勢險要百姓富庶兵丁士卒勇猛,近,可攻冀州豫州與雲州,退,如果戰事不利我們可以退守朔州,此為地利。其三,如今我朔州軍中上下一心將帥和睦,更是有著一眾能臣武將,加上王爺的率領,我朔州軍的戰力恐怕在這如今大夏的境內難有敵手,此為人和。占儘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我們朔州此番出征必定能夠凱旋”。
劉先生朗聲說道。
“好,先生,待本王平定江山以後,你就是本王的丞相,天時地利人和本王都已占據,明日張榜告知城內百姓我朔州軍出征一事,另傳令各部做好準備,大軍明日早飯過後就開拔”。
榮親王吩咐道。
“是,臣等明白”。
幾人回答道。
“軍師,還有一事,此次出征本王打著清君側勤王的旗號,但是到現在討逆的檄文還沒有完成,你是不是……”
“王爺,老臣昨夜連夜草擬了一份討逆的檄文,等王爺閱後批改一下即可公之於眾”。
劉先生彎腰行禮道。
“不愧是軍師啊!都想到本王的心裡去了,朔州軍要是沒有了軍師相當於丟失了進攻的利刃啊!時間緊迫軍師本王就不看了你就說與我等聽聽吧”。
榮親王道。
“好的,那老臣便讀給王爺與幾位大人聽一下,此番出征我們的出師名頭為清君側與勤王,那麼我就定下了一個基調,那便是”伐逆“。所謂伐逆伐的就是謀逆我大夏江山的佞臣與叛匪,叛匪主要就是指九州之內各個州府境內的叛軍流寇,都是些上不了台麵的小角色,成不了什麼氣候,最重要的就是佞臣,這裡指的就是當今大夏朝廷的丞相劉鐸,劉鐸與曹太後他們兩人合力已經控製了朝政十餘年了,我這份檄文就是要清除奸佞,支持太後,其目的就是離間他們的關係,讓他們彼此不信任然後鷸蚌相爭我們來得利,接下來我就宣讀一下這篇討逆的檄文”。
劉先生清了清喉嚨繼續說道。
“伐逆,蓋聞明主圖危以製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然後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擬也,昔日,強魏弱主,宦官王林執柄,專製朝權,威逼由己,時人迫脅,莫敢正言,終有忘夷之敗,宗廟焚毀,江山覆滅,時至今日,永為世鑒,昔王琳執柄之時,內兼二軍,外統趙梁,擅斷萬機,決事省禁,下陵上替,海內寒心,於是,太祖李建元興兵憤怒,誅夷逆暴,建立大夏,遂有王道興隆,光明顯融,時至今日,丞相劉鐸,把持朝政,結黨營私,是為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殘賢害善,架空皇權,藐視法度,委實該死。
方今夏朝陵遲,綱維馳絕,聖朝無一介之輔,股肱無折衝之勢,方畿之內,簡練之臣,皆垂頭搨翼,莫所憑持,幸得宗室榮王元敵,朔州境內,廣施仁德,善待於民,克政以勤,使得朔州百姓富庶,吏治清明,今起兵與朔州,清君側,勤王,誅殺佞臣奸相劉鐸,還大夏朗朗乾坤,匡社稷於狂瀾即倒,望各州府有識之士,共舉義旗,興仁義之兵,行大義之舉,誅殺奸佞,施救黎庶,尊太後曹氏,敬陛下皇權,現布告天下“。
劉先生一口氣讀完了他的討逆檄文說道。
“好!好!好!好一個伐逆檄文,來人,立刻安排人手,於明日清晨張貼於城東城南城西和城北,並且將檄文快速送往九州各地,讓大夏的子民都看看“。
“是,王爺”。
榮親王身後的一人說道。
“諸位,大軍明日出發,祝我們旗開得勝!”
榮親王說道。
“旗開得勝!”
眾人齊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