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也增加了擊鼓的氣氛,同時在鼓聲的節奏下,讓舞龍的表演更有聲動。
舞龍是起源於舞獅,因舞獅在梧國發展後,隨著戰國結束以來,舞獅的表演在梧國普遍。
據說舞獅的傳承人在製作舞獅的設備時,他發現,如果把舞獅的身體加長,是否可以多加幾個表演的人進去?
而這種大膽的想法,傳承人也是說乾就乾,在舞獅的身體被加長後,果然增加了幾個表演者進去。
表演的人多了,那舞獅的動作自然就更加生動,不過隨著舞獅的身體越來越長,人自然就越加越多。
也正因為身體太過於長,看起來更不像舞獅,因為舞獅長長的身體,看起來讓人們更覺得是在像看龍。
在舞獅的身體不斷加長後,這個做法就直接被取消。
因為舞獅的身體太長了,自然就沒有以前的那種靈活性。
不過舞獅的傳承人,反而有了另一個靈感,在他看來舞獅的身體太長,失去了原有的靈活性。
再加上,觀看的人反而覺得這不像看舞獅,更像看龍。
就那以後,舞獅的傳承人將這種設備改良一下,他把獅頭換成龍頭,就以觀眾的說法去做。
這種大膽的想法,在舞獅傳承人的堅持下,最後就將獅頭換成龍頭。
從那以後起,舞龍就這樣出現,不過在表演上肯定要彆有色彩才行。
畢竟舞獅隻需要兩個人表演就可以,即使再加上一個鬥獅人,也就三個人表演就完成。
如果想提高一下舞獅的精彩性,那就用兩隻舞獅,不過同樣隻能用一個鬥獅人。
而舞龍由於身體太過於長,通常需要四五十個人表演才能完成。
因此舞龍當然就失去舞獅的活動性,不過舞龍沒有自己獨特的風采。
既然是從舞獅變化而來,那肯定得有一個鬥龍人才行。
而龍的存在是象征著吉祥,所以舞龍的表演,在結束後,也會從龍嘴巴裡吐出一副對聯。
顯然,這肯定是需要兩頭龍才能完成,可要表演完兩條舞龍,則需要上百人配合才能完成。
所以舞龍跟舞獅比起來,就十分考驗表演者的配合力。
敲鼓聲就激發起現場的氣氛,而觀眾的熱情,也隨之敲鼓的節奏,融合到正氛圍中。
再加上上百人齊心的配合,場中央這兩條巨龍,舞動起神采的活力。
比起舞獅那極限的危險動作,比起上刀山那膽戰驚心的挑戰。
相比之下,更多的觀眾更加喜歡舞龍的神采活力。
在擊鼓聲的節奏下,在上百人的活力中,所有觀眾也融入到舞龍表演者的動作,跟隨舞龍表演者一同走動。
雖然觀眾沒有任何設備,可所有觀眾圍繞著舞台轉圈走動,仿佛自己也是一條長長的巨龍。
就在這一時間,觀眾也加入到這舞龍表演的氣氛中。
隨著擊鼓聲的節奏越來越快,兩條長龍飛舞的速度也隨之變快。
眼看鬥龍人手中的福球即將被巨龍吃到,此時觀眾們停下腳步,觀看這場舞龍中最精彩這一刻。
在一陣敲鼓聲快速擊鼓,又瞬間停下,而此時,兩條巨龍已經將福球吃進嘴裡。
隨之發生的,就是從兩條巨龍的嘴裡,吐出一副完整的對聯。
而鬥龍人此時當然也拿著橫批,站在兩條巨龍中間,雙手舉高。
這樣完美的配合,在最精彩的一刻落幕,表演結束後,所有觀眾齊心鼓掌,歡呼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