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趕忙擺出一副笑臉用半生不熟的膠東話回答:“大叔彆誤會,我們不是歹人。”
膠東各地方言也有很多不同,所以李雲龍說出三百多年後的膠東話那頭發花白的漢子也隻以為李雲龍不是本地口音。
他警惕地在梁春分的綢緞衣服和腰間的刀上掃了一眼,又改用膠萊官話再次問道:“那你們是什麼人?來這裡乾什麼?”
李雲龍他們在路上就商量過到達艾山後是否還要儘量隱藏身份。
宋興家認為這麼多人在山裡太過顯眼,根本不可能完全隱瞞身份,對山裡原來的居民坦誠一些反而能讓他們更快地在艾山站穩腳跟。
所以他們決定被問起身份時就告訴人家自己是遼東難民,隻隱去他們在牙山作的事。
於是李雲龍便答道:“遼東給韃子占了,我等是從遼東過來的難民。”
這個答複卻讓頭發花白的漢子皺起了眉頭。
“遼東難民怎麼會跑到這山裡來了?”
梁春分作出一臉愁苦的樣子:“我們逃難到山東無依無靠,到處受人欺負,實在活不下去了,聽人說這山裡還不錯,便來到此地想要尋一條活路。”
這下漢子更加皺眉。
剛才離老遠就看到你們趕著不少羊和大牲口了,你們也敢說自己活不下去了?
而且你們穿的還是綢緞和細布啊,這叫活不下去了?
轉瞬間他靈光一現脫口而出:“你們是在外麵做出了什麼事要在山裡躲藏?”
梁春分覺得既然被人家看出來了就不必隱瞞了。
“不錯!我們就是要在此處落草。”
頭發花白的漢子深知這山裡就是法外之地,對方這麼多人若是不守規矩分分鐘就能把自己的村子洗了。
現在對方已經承認要做強人,而且明顯是已經在山外劫過富戶,他可不敢賭對方會守規矩。
因此他的語氣完全冰冷下來。
“原來諸位都是好漢。
我等在這裡窮得都快穿不上褲子了,想來好漢們肯定也看不上這裡。還請諸位好漢移步他處,省得鬨出什麼不愉快!”
他身後的男女聽他這麼說也都把弓弩平端起來對準了梁春分和李雲龍。
李雲龍沒想到這地方有人捷足先登了。他看到對方有這麼多弓弩不願起衝突,便想要換個地方。
他記得附近應該有個已經廢棄的寺廟,那裡肯定也有水源適合住人。於是他便說:“好好好,我們走就是。”
誰知梁春分卻上前一步把他扯到身後,然後橫眉立目對著那些漢子嚷了起來。
“怎麼著?爺爺不願意惹事跟你們說好話,你們就踏馬以為爺爺好欺負是不是?
實話告訴你們,爺爺們就是要在這裡落腳了,誰也攔不住!”
對麵的漢子們見梁春分的手按住了刀柄都緊張起來,本來半開的弓又被拉開了一些。可梁春分卻是一絲懼色也無,反而一把扯開了上身的衣服露出幾處醒目的傷疤。
ps:徐光啟是推廣紅薯在北方種植的重要人物,並著有《甘薯書》。他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至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在天津附近進行各種農學實驗,已經開始在當地試種紅薯,所以天啟時期紅薯在渤海灣周邊小範圍傳播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