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二甲 高句麗悲歌(下)(1 / 2)

書籍1398301 拏雲近月 5751 字 9個月前

我問道“百濟國?以前沒怎麼聽說過,在哪裡?”

女子無奈苦笑道“是個比高句麗還要偏遠的地方,在我家鄉半島的最南端,靠著海了。比高句麗還要遠離華夏大陸。嗬嗬,就知道你們不會知道的。華夏可能也就戍邊的燕國與他們有些往來。”

我道“你似乎很重要?他們要活捉你也是想要跟高句麗交換點什麼吧?”

女子沉默了一會道“算了,都不知道你我能否最終保得住命,告訴你也無所謂了。我是被慕容家擄到燕國做人質的太後的乾女兒。我不是皇族,我是朝鮮族人。”

我道“目前的國王是朝鮮族嗎?高句麗什麼族最強大?類似華夏之漢族。”

那女子道“高句麗的民族成分複雜,初期以你們中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扶餘人為主,建國者為扶餘王子朱蒙,也可算華夏眾多民族的一員吧。可惜時過境遷,現在華夏漢族連胡人都不認為是華夏人了。後來隨著高句麗對外的擴張,國內的民族成分愈發複雜,融入了不少契丹人、靺鞨人、漢人、古朝鮮人以及三韓人。在百濟國三韓人比較多。”

過了一會女子又說道“原本我不理會男人們的世界,雖然我看著我的國人們在水深火熱中遭受了許多許多來自華夏的欺負和痛苦。但他們把太後都給擄走侮辱後,我覺得我必須為我的國家做點什麼了。好不容易精心策劃了這次跨國抓捕,沒想到最後還是失敗了,還賠上了大夥的性命。我真沒用。”說完就控製不住的埋頭膝上哭了起來。

哭了一會後她問道“我對中華文化學習得還不夠,我這遭遇用你們的話應該怎麼形容呢?”

我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那女子道“我真的還要多讀書,我喜歡華夏的文化和文學。謝謝你。我叫李美珍。你叫什麼?”

我道“建安。”

李美珍道“就叫建安?沒有姓嗎?”

我道“太久忘了。華夏漢人就是我的姓氏。”

李美珍道“我記住了。”

夜晚車行經一個村莊停了下來,百濟人進村去索要水和食物,又是一陣雞飛狗跳。

李美珍歎了口氣道“你看那些可憐的村民。我們的曆史就是一部血淚史,被華夏欺負的血淚史。我很幸運,有機會讀書,這在我們國家很難得。你知道嗎?我們連文字都是用的華夏漢字。華夏的文化好美好美,比如詩經。先秦諸子百家的典籍,各種超越的思想和智慧,真的讓我手不釋卷愛不釋手。可是,可偏偏也是擁有這樣文化傳承的國家,對我的國家一次次的欺辱。為什麼?為什麼那些壞人要是你們?為什麼會這樣?”她狂喊了幾聲後再一次淚流滿麵。

我道“那是鮮卑人乾的,胡人中的一支。曆史上我們漢人也沒少被他們欺負。”

李美珍大聲道“可那些人是不是生活在你們的國土上?你們承認山海關外那片燕國也是你們華夏的國土嗎?他們不是漢人,但對我們來說都是你們華夏人。”

我等她情緒略平穩後繼續道“你說得沒錯,那片土地是我們的國土。雖然漢人不願承認他們,但追根溯源,他們的先祖的確也曾是夏朝子民。”

李美珍道“承認了吧?那你怎麼說?我恨你們!”她惡狠狠的看著我。

我無奈歎了口氣道“再教你個華夏詞語吧,恨屋及烏。我們有句老話,一種米養百樣人。同一家養出來的親兄弟姐妹都會不一樣。還是要用多種角度區分看問題較為全麵。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李美珍道“可我就是心有不甘,意難平。你們是施暴者不是受害者,當然可以……”

我道“站著說話不腰疼,是吧?”

李美珍點頭道“對,就是。又跟你學了一句話,真是討厭。”

我道“人性是善惡同體的,再惡之人也有因某人某事在某一刻心軟的可能,我就見到過這樣的惡霸,再善的人也有可能在某一刻因某人某事閃過想殺人的念頭,比如這次你們不就殺人了嗎。所以不能指望於他人對你行善不作惡。你們的人在雪地裡偷聽時,那慕容老漢倒是總結了句話糙理不糙的話。”

李美珍問道“是什麼話?”

我道“現如今這世道不是欺負人就是被欺負。其實,在我的國家戰亂已持續了近兩百年,尤其是這六十年裡,好多地方被殺得十不存一。受苦受難的又何止你們高句麗一國。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是禪讓製,挑選最優秀的最具胸懷的人為王,那時或許有好日子。在西周以前連打仗都是貴族士族的事,不裹挾老百姓,誰當王了老百姓繼續給誰交稅服他的管。後來人殺人,世道都變了。當你指望不了彆人時,就多多指望自己吧。你恨我這個華夏人有何用呢?你若能設法讓高句麗變強大,強大了彆人就不敢欺負你們了,那時你們可以選擇不去欺負彆人。”

李美珍在鐵籠裡因為站不起來,以跪坐姿勢對我施了個萬福道“受教,謝謝你解惑。”

李美珍坐下繼續道“我已經在做了,雖然這次失敗了,但我決定了,即便身為女子,我也要為我的國家儘我全力,不遺餘力。”

我笑道“豪言壯語易說,身體力行難做。會很辛苦的哦,而且付出了還不一定能成。”

李美珍認真的點頭道“嗯,我意已決。其實我也有私心。我們高句麗也有華夏人種,不同朝代國土疆域各異,我們也曾在華夏疆域之內,我們連文字都是用的漢字,其他方麵受華夏影響的就更多了。為什麼燕國疆域可以算華夏,華夏也沒有放棄長城山海關外的土地?而我們高句麗卻沒有被視為華夏,我們這片半島卻沒有被華夏重視,甚至很多華人都不知道高句麗在哪,更不用說新羅百濟這樣更偏遠的小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