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
朱由校堅定的認為,大明朝還有救,還能救。
出京所見,讓他深刻理解朝廷的處境,百姓的僥幸。
京郊尚且常見路旁凍死骨,各省各府鄉下可想而知,情況恐怕更慘不忍睹。
他神色汗顏,向魏忠賢下令:“派人去告訴崔呈秀,讓順天府下的四州二十二縣官吏,收殮路邊骸骨以葬之。”
“老奴遵命。”
魏忠賢恭敬領命,即刻安排隨行番子通知崔呈秀。
朱由校心情漸漸不悅,思索著救國,救民之道。
百姓無地,在生死邊緣掙紮,促使他下定決心收拾藩王,惡霸鄉紳,不法商賈,乃至廢除士紳特權。
不然,百姓負擔太重,淪為流民後,這些都是潛在起義軍啊。
何況身為帝王,大明之主,國富民強是他的責任,做不好,不如禪位另選賢明。
思索中,朱由校騎馬觀望,忽然他發現個不小的問題,遠離京郊後,鄉野荒田漸漸增多。
按理說,十月中旬,北方秋收結束,百姓耕種冬小麥,然而,映入眼簾是荒田無數,雜草叢生,這種景象讓朱由校非常心痛。
朝廷需要糧食,海量的糧食,此處卻大片大片荒蕪的良田,簡直暴殄天物。
朱由校惋惜的說:“此處雜草叢生,田地應該不貧瘠,為何無人耕種,是無主之地嗎?”
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
封建時代,更是無農不穩,無糧則亂。
這麼多良田荒廢,簡直是暴殄天物,讓人痛心疾首。
楊覲光上前彙報說:“稟陛下,這些非無主之地,實為百姓棄耕之地。”
“為何?”
朱由校愈發疑惑,百姓素來惜糧,沒有遇到天災人禍,好端端的為何棄地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