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大人一路辛苦,朕心中不安。”
朱厚照沒有讓楊一清先請安,還是這樣的平易近人。
“多謝陛下掛念老臣。”
楊一清今年60多歲了,頭發胡子花白,看起來精神有那麼一點萎靡,這是路途勞累所致。
朱厚照親自給楊一清倒上酒,熱情的招呼他吃了起來。
楊一清也不客氣,知道皇帝的性子,時不時的碰杯,開懷暢飲。
“老大人是走的運河吧。”
“是的,水路還算暢通,也平穩!就是有點慢。陶琰總督漕運,功不可沒!”
“老大人如果覺得走海路的話,由天津衛入京。可行?”
楊一清這一刻的腦子清醒無比,思考著皇帝這話的意思,他這一路過來,每日研究的就是皇帝這一段時間來的一些變化。
突然的強勢處理了幾個反賊之後,沒有商量就自己任命了幾個尚書,其餘時間就還是老樣子,朝政一概不理。
宣召自己入京,應該是有安排,尚書位置都已經做了安排,自己唯一的去處不是入閣就還是去鎮守三邊。
這話的意思是想讓我去治理倭患?可這一段沒有聽說有倭寇來侵擾的消息。
“回陛下,臣這一路回京,走走停停,耗時甚久。走海路其實是不錯的一條路線,如果來往商賈百姓,分流一部分,對漕運的暢通是有很大的提升作用的。”
“但是海路一個有倭寇的威脅,另外一個就是海上的天氣風雲突變,祖製問題也是要考慮的。”
朱厚照聽這話的意思,好像不怎麼反對。
“老大人言之有理。倭寇是一個大問題,海上行船雖有風險,但緊靠海岸線行走的話,問題應該不大。”
“老大人,您想過沒有,這些倭寇是哪裡來的?”
朱厚照的問題,讓楊一清眉頭緊皺,認真思考起來。
他是管軍隊的,對這些事情並不陌生,倭寇隻有極個彆的是真倭,其餘的人都是本朝一些沒有田地的農民,遊手好閒的無賴,在家鄉犯了事的亡命之徒。
這些人都是刀口舔血的存在,嘯聚一起,打家劫舍,搶完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