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聽到這裡,猛然從床榻上下來,唐海剛所說讓他大感興趣之餘又有些為難。兩朝內侍監強盛之時雖然壓製了朝臣,但也不可避免的也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就是太監乾政。唐海剛作為傳統的讀書人,提出這種建議,顯然是深思熟慮又拿不定主意,這才不敢稟告自己。
對於這個建議,皇帝不得不考慮幾個問題。一是有重建內侍監的必要嗎?二是重建內侍監,加強內侍監的權威,是可以壓製朝臣,但自己能壓製住內侍監嗎?三是此舉必然會導致內閣和朝臣的強烈反對,如何才能通過?
登基稱帝之前,他還信心滿滿的自以為能成為中興大越的有為之君,可兩三年時間下來,日漸糜爛的朝政,尤其是朝臣之間的黨爭讓他時常覺得有力無處使,真如唐海剛所說,這些年也就議稅之事被蘇聖平用簡單粗暴的辦法解決,其他的似乎一事無成。
如今官場腐敗,民心不穩,沿海海盜越鬨越凶。長此以往,必然是賦稅銳減,最終導致國用不足,到時彆說北化恢複河山,每年的歲貢不能按時交納,元朝都會直接打過來自取。雖然父親能夠幫助自己,但藩王受限嚴重,父親的助力也僅限於一定範圍,還有其他不少地方他也是鞭長莫及。所以就第一個問題而言,確實有重建內侍監的必要,不僅可以壓製群臣,還可以監視百官,增加自己的權威。
第二個問題,他想想自己還年輕,此時還未滿三十歲,更不是英宗、憲宗那樣的少年天子和不學無術,曆來內侍監權責再大也無法威脅皇權,隻要一紙詔書,再有權勢的內侍監太監立馬就會被處死,關鍵是要防備著內侍監胡作非為。
第三個問題是個大麻煩,杜文心、孫博茹、周秉政等人見識不低於唐海剛,就連唐海剛這樣的心腹都對重建內侍監憂心忡忡,更不用說這些朝臣。如果得不到內閣首肯,得不到國家財政支持,不僅貿然重建定會引起軒然大波,而且作用肯定相當有限。
見皇帝在那沉思,唐海剛沒有打擾,作為傳統讀書人,深知一旦叫內侍監得勢,那會是他們這些朝臣的災難。可皇帝不知道的是,他今日的奏答不是不敢說,而是早就計劃好了,要在合適的時機說出。當然,儘管他是有私心,但是他更認為自己是為了皇帝好,也相信憑借自己的能力和與皇帝之間的關係,內侍監不會成為災難,而是會成為臂助。不想貿然提出這個建議,隻是要在合適的時機引導皇帝思考。
果然,皇帝沉思過後,就把自己的顧慮說給唐海剛聽。唐海剛十分讚同他對前兩個問題的分析。對第三個問題更是顧慮深重,不過他卻也提出了一個建議,讓皇帝豁然開朗又有些為難。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讓唐海剛先行退下,言道自己需要考慮一下。
唐海剛走出皇帝居所,走過回廊後,一個貌似忠厚的太監,對他躬身一禮,道:“大人,小的給您帶路。”
唐海剛嗯的一聲,道:“有勞公公了。”
那太監躬身答道:“豈敢豈敢,這是小的福分。”
待到走到回廊深處時,唐海剛輕聲道:“跟你乾爹說,可以準備了。”
那太監麵露喜色,答道:“乾爹讓小的給您帶句話,內外相宜,輔佐聖君。”
一向自信的唐海剛也不知道自己和老監正的合謀對不對。兩人是在江寧之時認識的,他時常出入皇宮,一來二往竟也熟識起來。自己想輔佐皇帝,但無奈實在是根基淺薄,這次和老監正是一拍即合,相約儘心支持皇帝陛下。可結果會不會如自己所願還真不好說,這時聽了那太監的話也隻能輕歎口氣,不再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