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 皇帝的工作(1 / 2)

朱允煐心情不錯,主要也是因為好消息還算不少,事情也比較順利,這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在應天府外,大明朝的皇太子再次出宮了。看到了皇太子的儀仗,很多人也都不覺得意外。一個個的不需要覺得新鮮,這也算得上是老朱家的一個傳統罷了。

據一些老人說,孝康皇帝早年間就經常出宮。據說當今的英示皇帝年少時,更是時常出現在應天府的大街小巷,或者是街頭巷尾的,一個個早就習慣了。

更何況當今皇太子,實際上也是這樣。哪怕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同樣有不少人知道。

太上皇經常帶著皇太子巡視應天府,這微服私訪的事情早就被大明天子玩的再熟悉不過了。

在去往紫金山的路上,一個鮮衣怒馬的少年騎著高頭大馬,“二叔,咱如今可是穿著龍袍。咱曾祖母若是見到了肯定樂意,曾祖早年間就說過,曾祖母就喜歡給咱爹繡龍袍。”

朱允熥也不意外,笑著回答,“你年幼時穿的肚兜,那就是你曾祖母繡的。咱隻是聽說過,如今傳到了你那。你小時候一直穿,穿到了三歲吧。”

“咱爹還有好些個甲胄呢,金甲、銀甲都有。”小小朱羨慕不已,說道,“曾祖說了,咱的身子骨還不夠高大,等咱長大了一些,那些甲胄都是咱的。”

何止是甲胄都是他的,大明朝的那些個江山社稷也都是小小朱的。

到了孝陵,自然是小小朱帶頭祭拜。也不能隻是說朱允熥的兩個側妃有了子嗣的事情,也包括需要奏報老朱的兩個兒子即將舉行加冠禮的事情。

實際上這一次要忌告的,還有十三歲的老朱第二十四子朱棟、二十五子朱?也需要冊封為王。這一下老朱在世的子嗣裡頭,也就是全都可以冊封為王了。

可以說老朱一下子完成了他的‘任務’,這件事情自然也就需要小小朱來出麵了。

“曾祖母,咱爹都要把外頭給打完了。”跪在碑前,小小朱好似有些鬱悶,“這一趟七叔、十二叔他們都想要去高麗開國。咱可怎麼辦呀,咱還想著要留些好地給咱的皇叔、皇弟,咱爹都要給封完了。”

傷心的小小朱隨即一屁股坐下,苦大仇深的說道,“曾祖母,安南那頭也沒有太多地,南洋那頭咱爹的意思是好些個地方就算是拿下來了也不能全都給封出去。”

朱允熥跪在旁邊,這個時候他好像也隻能是閉嘴了,這些事情輪不上他多嘴。當然對於朱允熥來說,好些個事情也都是不太清楚的。

要說應天府的青樓畫舫什麼的,朱允熥可以輕鬆地做到如數家珍。可是要說軍國大事,朱允熥自然也就不太清楚了,他聽的自然也是比較迷糊,是真的不會懂這些事情。

小小朱這個皇太子現在還是比較懂事的,很多的道理他自然也都是比較清楚的。

到底是洪武皇帝和英示皇帝一起培養的接班人,一直都是按照皇帝的模式來培養。

不誇張的來說,小小朱的見識是遠超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人。哪怕朱允煐也很清楚,他知道小小朱的資質是比較普通的,但是無數的資源堆著,自然也可以有極大的進步。

這實際上也是和以後差不多,也不是說那些個家世好的那些人都一個個聰穎無比。好些個時候,也都是需要考慮資源,無數資源堆出來的,當然也就是‘精英’了。

朱文埂磨蹭到小小朱跟前,說道,“皇兄,咱以後要當個國君,咱就要高麗,咱也要新羅婢。”

果然是一脈相承啊,朱允熥教出來的兒子,估摸著也是一個紈絝高手呢。這小小年紀的,讀書識字是不懂,但是有些事情比起‘出息’的小小朱還要明白。

小小朱也很頭疼,說道,“曾祖母聽了估摸著高興,可不能在皇爺爺和皇祖母跟前說。不和你說了,咱還要去東陵。”

小小朱確實是挺忙的,這一次出來不隻是要敗績孝陵的馬氏,還需要去東陵拜祭大朱和常氏,自然也就需要趕時間了。

在紫金山這邊也是比較忙,不過顯然也不會讓朱允煐太過擔心。除了朱允熥之外,朱允煐的三舅、小小朱的三叔,以及小小朱的小妹夫,這也都是跟著出來了,當然除了太子三衛之外,還有三大營的精銳。

哪怕不是全員出動,實際上也出動了不少精銳,更何況紫金山就在應天府眼皮子底下,當然不需要擔心太多的事情,這比什麼微服私訪的安全率還要高不少。

“王大伴,今個你可得告訴咱,陛下心情如何?”作為太孫府出來的舊人,嚴震直和王承恩關係還算不錯,“若是陛下心情好,就去幫著通稟一聲。”

王承恩熟練而隱蔽的接過王承恩遞來的銀票,抱怨著說道,“尚書大人,這就見外了!咱們都是老相識了,不好這樣!”

不好這樣,那就彆收啊。這收下來了還假模假式的說著客氣話,誰信呢!

“尚書大人,今個過去倒是趕上了時候。”王承恩露出諂媚的笑容,隨即笑著說道,“隻是尚書也是知道的,陛下能聽逆言,今個就算是壞事,陛下怕是也不會惱。”

嚴震直一下子開心了,他之所以提前打探消息,自然就是因為沒有帶來什麼好消息。哪怕是出身太孫府,哪怕是英示皇帝的舊人,可是這些年也是害怕帝威越來越重的皇帝而已。

看到嚴震直過來,朱允煐笑著打趣,“咱的工部尚書,也就是在早朝的時候能見到。這私下裡求見,怕是咱的工部學院又是缺了銀錢。”

“陛下聖明!”嚴震直直接跪下,開始大倒苦水,“陛下想來也是知道,學院督建海船,改良頗多福船,可惜此前改建福船翻覆兩條。”

朱允煐是真心心情不太好,福船可不是一般的船,造價本身就貴,對於大明的水師也是非常重要。隻可惜,這也就是技術進步需要付出的一些代價。

嚴震直不理會朱允煐的不高興,繼續說道,“陛下,工部學院此前派遣諸多學子、工匠下赴各地衛所,協理各地鑄炮。北邊重鎮、西南邊陲,莫要說大城、關隘有著銅炮,縣城這兩三年,也可以遍布鐵炮。”

這不是朱允煐的首創,實際上在洪武朝的時候,其實各地衛所也沒少鑄造一些鐵炮。

隻是以前的鐵炮容易炸膛,而且很多的鐵炮保養的也不太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