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名的皇陵其實有三座,老朱的陵墓不用多說。曆朝曆代的天子都是這樣,剛剛登基就開始修建陵墓。
而鳳陽老家的皇陵,是老朱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雖非帝王之陵,但是與老朱的孝陵是同樣的製度,規模達到了兩萬多畝。
老朱其實是孝順的,在他受封吳王時就曾派人修建父母陵墓。而在明皇陵營建過程中,老朱先後三次前往謁陵,並一再命太子及諸王前往鳳陽祀陵。
本來打算在鳳陽老家建都,後來作罷後,營建都城的材料也用來修繕皇陵。
在皇陵修建竣工後,老朱嫌原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乃親撰碑文,重立新碑,敘述他的家庭出身、本人經曆、元末農民起義和他參加起義軍的情況、以及東渡大江,統一全國的簡略過程。
字通俗易懂,感情豐富,膾炙人口。
朱標領著朱雄英祭祖,隨即自然是和老家的父老交談。
看到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朱標立刻拉起朱雄英的手,“英兒,與汪伯伯見禮!”
朱雄英立刻起身,快步走向這個年輕人,“侄兒見過汪伯伯!”
看到朱雄英要跪拜,年輕人嚇了一跳,連忙攔住不讓朱雄英跪拜。
“世兄,英兒乃晚輩。”朱標攔著年輕人,笑著說道,“世兄,安心受禮!”
年輕人記得要出汗了,慌忙說道,“殿下,臣豈敢攀附皇親!”
朱標這才對朱雄英說道,“英兒,你汪伯伯不願受你的禮,作揖吧。”
在朱雄英行李後,朱標才說道,“去年世伯過世,未能相送已是不孝。還望世兄領我與英兒去世伯墓前,晚輩們也該上柱香。”
老朱最感念的老鄉裡有兩個,一個是當初的地主劉繼祖,拿了一塊地給了老朱,讓老朱可以讓他的父母入土為安。所以老朱登基後,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蔭及子孫。
另一個則是汪大娘,眼前這個年輕人就是汪武,汪文的兒子。
而汪文本來是叫曹秀,是汪大娘的二兒子。汪大娘是一個寡婦,是老朱的鄰居,也收了老朱當乾兒子。當年老朱落難時,是汪大娘讓她兒子帶著禮物幫助老朱去了廟裡當和尚。
這個恩情可不小,相當和尚可不是說剃了頭就行,還要看寺廟收不收。當時要不是汪大娘準備了禮物,老朱想要當個在廟裡乾粗雜活的小和尚都沒戲。
而汪大娘已經亡故,老朱讓曹秀改名汪文,賞賜兩人大量田地、金銀布帛,還永久免除了兩家的賦稅徭役。汪文是皇陵祠祭署署令,這個職位不高,但是可以世襲罔替。
去年汪文病逝,傷心的老朱親自寫祭文、遣內侍及儀曹官吊祭。
感謝劉繼祖,這也是因為孝道。而汪大娘,老朱是真的尊重這個乾娘。
孝道,在這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這不是說父母在不在世才能儘孝道。
在傳統道德規範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據說舜是中國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
西周王朝,主張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視尊老敬賢的教化。而周代不僅倡導尊老敬賢的道德風尚,還要定期舉行養老禮儀。
到了春秋戰國,《論語》、《孝經》已有大量關於孝道的規範記載。
而自秦代後,曆代朝廷也都注意從正麵導向。在封建社會,孝道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問題,完全納入了社會道規範和法律規範的範疇。
這一次太子帶著皇太孫回老家祭祖,這也是向天下臣民做個表率。
朱標這一次攔住了汪武,說道,“世兄,若是沒有祖母垂憐,父皇安能有今日。朱標未能儘孝祖母,已是失禮。英兒尚小,該為祖母上香,也是替父皇儘孝。”
披麻戴孝肯定是不會的,但是朱雄英這個皇太孫跪拜亡故的汪大娘、上香,這也使得汪武感動不已,旁邊圍觀的鳳陽老家的老鄉們也交口稱讚。
朱標或許是真心實意的,因為他知道他的父皇是多麼感念汪大娘和劉繼祖。當然也不排除有著一些演戲的成分,仁孝、賢明、養望等等,有些時候就是需要一些表演,這也是一個政治家應該有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