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海軍裝備技術辦公室(2 / 2)

“中校,請問,我想查閱一下之前的裝備發展規劃編製的相關資料,應該去哪裡呢?”李明鍇決定還是從收集資料開始自己的工作。

“資料室在負一樓,你的臨時通行證是二級保密權限,你可以用它去那裡借閱資料。”曾文山翻看著文件,頭也不抬地回答道。

說是資料室,實際上是占據了整個大樓的負一樓的一個巨大的資料文獻倉庫。接待李明鍇的是一名四十來歲的女軍官,肩膀上同樣是上尉軍銜。“上尉,這是您需要的資料的目錄,你查詢後我會把相應的資料找給你,不過每次隻能借閱兩份,閱覽室在走廊的儘頭。另外,所有資料隻能瀏覽,不得抄錄。明白了嗎?”

李明鍇點點頭,他明白,這裡的資料都是帝國海軍的各種裝備文件,如果不是他臨時通行證的權限足夠,不要說借閱文件,恐怕連目錄都看不到。

李明鍇從目錄中選定了一份自己需要的文件後,便拿到閱覽室仔細閱讀起來。很快,他就陷入了裝備資料和數據的世界。

相較於陸軍,海軍這種技術兵種對裝備的依賴程度可以用“生命線”來形容,所以,帝國海軍的裝備研究和製造體係,即使以李明鍇這樣的穿越者看來,也是足夠震撼,僅僅海軍部直屬的,就有二十多家設計和科研院所,他們的成果將在帝國三個大型造船集團下屬的大小二十餘家造船廠和無數的配套企業以及上百萬員工的手中,變成一艘艘巨大的戰艦。

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從原料采集到最終的成品生產,東煌帝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係,難得的是,由於帝國從建國以來一直秉承的重視創新發展的思路,帝國幾乎在所有技術上都最少保持了世界領先的地位。先進的科技加上強大的製造能力,這也是帝國海軍敢於提出所謂“兩強”策略的底氣。

但是,從資料中也能看出,上次大戰給帝國帶來的巨大負麵影響,特彆是在軍事工業方麵,為了緩解大戰帶來的人員和經濟的損失,帝國不得不大大減少了對軍事,特彆是海軍這種吞金獸的投入,大量的造艦計劃被放棄,大量的技術裝備的開發項目被擱置,甚至已經完成的,也隻是少量試裝。實際上,《陽城條約》的最終簽訂也有這方麵的考慮。

當然,《陽城條約》的簽訂,並不意味著各國海軍軍備競賽的停止,無非是這種競爭,從量向質進行了轉變。而且各種研發幾乎都是針鋒相對的,都試圖製造出足以壓倒、起碼是抗衡對手的武器。

比如,白鷹已經拿出了裝備9門406mm炮,排水量45000噸的新型戰列艦方案,皇家也有類似的獅級方案,另外據說空前的457mm的巨炮也已經投入了預研,甚至鐵血國這樣並不是世界一流的海軍都感受到壓力,開始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帝國海軍的類似項目的戰艦也已經在年初提交了設計,當然由於最近的變動,後續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李明鍇也欣喜地看到,隨著經濟的恢複,和外在壓力的不斷增大,帝國已經慢慢加大了對軍備投入的力度,這台巨大的戰爭機器已經掛入了加速擋,越來越多的新型戰艦、飛機、彈藥的研製和列裝都已經提上了日程。總之,全球的軍事競爭就如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隻有堅持到最後的,才會是最終的勝利者。

“上尉,我們要下班了。”當一個中尉軍官來提醒他的時候,李明鍇才發現已經是晚上八點了,他抱歉地點了下頭,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座巨大的寶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