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當政時期,下令拆掉老舊的乾元殿,在原基礎上重建一座宮殿,正是明堂,號‘萬象神宮’。
幾年後,明堂不幸失火燒毀,再次下詔重建明堂,號‘通天宮’。
明堂底層四方四色,象征一年四季輪回,中層有十二麵,對應十二個時辰,頂層為圓形塔尖,外麵九龍環繞雕塑,內部金碧輝煌,中間有一根參天巨木貫通上下,整體美輪美奐,宛如天上宮殿。
李隆基正襟危坐,嘴角微微上揚,威嚴而又不失優雅,儘顯天朝帝王風範。
文武百官穿著喜慶官袍,紛紛上前拜壽祝賀,萬國使者帶著珍貴壽禮,依次上朝祝壽賀喜。
全國各地官員設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禮,祝賀皇上萬壽無疆,黎民百姓也喜過誕節。
李隆基龍顏大悅,於上陽宮大宴群臣,擺長壽宴,賜萬壽酒,樂師奏響天籟之音,舞姬上台翩翩起舞,群臣賦詩讚美作賀。
右丞相張說趁機再次上書,請求天子封禪以告成功,奏曰:
“臣聞自古受天命、居大寶者,必登崇高之邱,行封禪之事。所以展誠敬、報神祇,三五迄今,未之闕也。是以高宗因武文之業,盛岱亭之禮。方冊所記,虞夏同風。聖移三朝,年經五紀,封崇之典,缺而未修。山川望幸,屬在今日。陛下靖多難,尊先朝,天所啟也;承大統,臨萬邦,天所命也;焉可不陟東岱、禪雲亭,報上元之靈恩,紹高宗之洪烈?則天地之意,宗廟之心,將何以克厭哉!且陛下即位以來,十有四載,創九廟,禮三郊,大舜之孝敬也;敦九族,友弟兄,文王之慈惠也;卑宮室,菲飲食,夏禹之恭儉也;道稽古,德日新,帝堯之文思也;憐黔首,惠蒼生,成湯之深仁也;化元漠,風太和,軒皇之至理也。至如日月星辰,山河草木,羽毛鱗介,窮祥極瑞,蓋以薦至而為常,眾多而不錄。正以天平地成,人和歲稔,可以報於神明矣。鴻生碩儒,上章奏而請封禪者,前後千百,聖情僞揖,天鑒未回。臣等仰考神心,傍采眾望,封巒展禮,時不可抑。陛下縱不欲以成功告天,豈不可以天休報德?臣等昧死上請以聞。”
李隆基喜不自勝,正想要借封禪之事樹立權威,當眾欣然允準:
“朕自即位以來,殫思極慮,勵精圖治,國力日益強大,經濟空前繁榮,呈現開元盛世,方今天下大定,朕應效仿先帝,例行封禪之事,上報執政業績,下立鴻鵠之誌,再向上蒼祈福,保我大唐江山萬年。”
“陛下聖明,臣等讚同封禪。”
朝中那些支持者,紛紛表示附和。
至於那些反對者,個個啞口無言。
值此聖上壽宴之際,當著萬國使者之麵,誰也不想出口反對,當眾給天子潑冷水。
聖上心意已決,何必自討沒趣?
這場天子壽宴上,有人歡喜有人憂,在一種熱鬨而又尷尬的氛圍結束。
宋璟私下裡勸道:“陛下三思啊!雖說國民經濟發展起來了,可是國家戰亂頻發,南方五溪蠻族作亂,邕州賊寇猖獗,戰事並未平定,此時不宜封禪。”
“愛卿多慮了,大唐精兵百萬,個個驍勇善戰,那些南蠻賊寇,根本不成氣候,楊思勖將軍捷報頻傳,生擒五溪蠻首領,斬首三萬餘級,不堪一擊。”
李隆基微微一笑,不以為意。
宋璟道:“昔太宗皇帝,欲往泰山封禪,魏征勸道‘帝王登封泰山,若順天承運,功績顯赫,則會出現祥瑞之兆,若無德無能,有重大過失,卻好大喜功,則會出現諸多凶象‘,太宗皇帝打消了念頭,今王皇後新亡……”
天子不悅道:“封禪之事,不必再勸,朕自有計較。”
李隆基一意孤行,不聽宋璟勸告,下旨準備封禪事宜,邀請各國使者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