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有妖魔禍亂後宮,鬨得人心惶惶,尚未查到凶手。
如今鯉魚謠言滿天飛,傳得沸沸揚揚,引起巨大轟動。
在幕後黑手操縱下,輿論的力量,殺人於無形,極其可怕!
上次有人散布謠言,針對趙麗妃和皇太子,結果趙麗妃死於非命,皇太子李瑛也深受其害,差點被廢了。
這次出現的謠言,更是驚世駭俗,明顯是針對李隆基,把他所有罪行公諸於眾,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影響十分惡劣。
朝廷很快收到了消息,文武百官心情複雜,有人憤怒,有人擔心,也有人幸災樂禍,甚至還有人覺得謠言說得很有道理,引起心聲共鳴。
畢竟,流言蜚語並非空穴來風,有些事情確確實實發生了,朝中大臣心照不宣。
尤其是王皇後事件,以及岐王李範事件,皇帝做得很過分,不但得罪了太原王氏等豪門士族,也讓李唐皇族感到寒心。
再者,皇帝推重宮闈,宦官當道,結黨營私,受寵宦官往往都是三品將軍,門前列戟豎旗,趨炎附勢者,阿諛奉承者,門庭若市。
有些宦官深受重用,在內廷玩弄權術,暗中搬弄是非,出外充當使者,打仗充當監軍,權利大得離譜。
一個個作威作福,貪汙腐化,京城中豪華宅第、田產、果園、池苑等,宦官居然占了一半。
這種怪象,何其荒謬!
不僅如此,還有許多社會問題,如北方裁軍數十萬,導致北方戰亂頻發。權貴侵占兵戶田地,各地兵戶怨聲載道。民間黑錢泛濫,社會經濟混亂。天子驕奢淫逸,國庫入不敷出……
王公大臣心裡雪亮,可是敢怒不敢言。
是非自有公論,公道自在人心。
“妖言禍國,其罪當誅!”
李隆基氣得七竅生煙,暴發雷霆之怒,立即下詔徹查此事,禁止傳播謠言,禁止殺食鯉魚。
詔曰:“蠹政之深,妖言為甚。所以先王設教,犯者必誅。去其害羣,蓋非獲已。自今以後,禁殺鯉魚,輒有托稱讖緯,因肆妖言,妄談休咎,專行誑惑,諸如此類,法寶難容。詔令所在長官,徹查源頭,捉搦嫌犯,嚴懲不貸。”
經過一番努力調查,發現謠言起於豐州,背後有很多人推波助瀾,一時查不到罪魁禍首。
李隆基怒不可遏,下令罷免豐州刺史袁振,以坐妖言之罪,捉拿下獄,嚴加審問。
萬萬沒想到的是,豐州刺史袁振以清君側的名義,突然起兵殺向長安,並且號召天下群雄,一起殺宦官誅武氏。
此舉震驚了整個社會,有十幾個州府紛紛響應號召,有正規軍隊,也有平民百姓。
其中大多數軍官,都是申王李捴和岐王李範的老部下,也有一些人是摩尼教的信徒,隻是不為人知罷了。
鯉魚謠言成為一條導火索,把眾人心裡怨恨不滿的情緒,全部都點燃了,一下子爆發出來。
其實,這是摩尼教策劃出來的一個巨大陰謀,先向天下昭示皇帝罪行,毀掉李隆基的名聲,激發群眾憤恨之心,隻要有人帶頭造反,必然會有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當然了,這隻是一些小把戲,重頭戲還在後麵。
聽聞袁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突然起兵造反,高力士、楊思勖等宦官恨之入骨,一起來勸皇帝派兵鎮壓。